第139部分(第2/4 頁)
些店鋪所販賣的有東京名點雷米花糖、偶人燒、炸糕、煎餅、丸子、江戶玩具、和服、和式浴衣、不倒翁、扇子等土產禮品店。�
佛本是道,道亦是佛5
淺草寺是日本東京的一大景點,會有這種狀況,再正常不過了,陳峰倒也沒有在意,對精研佛學的他來說,世俗與出塵本來就是要在一起,這就像自由一樣,倘若讓天什麼事不做,整天就是玩,那麼自由不再‘自由’,會玩膩,而若是先忙碌一段時間再放鬆下來自由,那才是真正的自由。
淺草寺除了正門雷門外,還有其它四個部構,分別是寶藏門、本堂、五重塔、淺草神社。
陳峰在淺草寺裡不停四處遊逛著,不得不說淺草寺不愧是東京一大景點,這裡風景怡然,建築古樸又帶著莊嚴,摻雜著現代氣息的店鋪等良好的結合在一起,的確是一個好遊玩的地方。
不知不覺中,陳峰來到天井處,這裡有著著名畫家川端龍子和堂本的印象畫《龍之圖》、《天人之圖》和《教華之圖》。
看到這裡面的三副畫時,陳峰的目光不由停在了旁邊的天人之圖上,要知道婆娑秘劍裡的第四劍,不是別的,而是天人之劍。
天人之劍,稟承著天人合一的意味,如果能夠領悟這一劍,對於陳峰領悟天地人合一的境界,將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關於天人之劍的天人,陳峰其實有很用心去學或去找相關的訊息。
在佛教思想中以自我為主體,基本思路是如何解脫,而不是自然如何表現。其中的標誌是任何思想和行為的錯誤都由個人的因緣和慾望而來,也就是向內求,從內修。在佛教中有‘大過須彌,小過芥子’,‘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話,用來告訴人,以自我的心來觀察,思維有極大的自由性,極大的變化、伸縮和無限。
陳峰瞭解相關情況,只覺這個天人很是讓他迷糊,在他私認為,天人是要合一,可是以自我為主體的話,又怎麼合一?
在看到面前印象畫中的天人之圖後,陳峰卻看到了一些東西,他仿若看到了一個人置於身天上的雲霧之中。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佛本是道,道亦是佛6
不自覺的,陳峰聯想起之前在周易中所看到的一段話,爾後,他清醒了過來,他奇道:“怪了,為什麼我看到這天人之圖有靈感時,會不自湧起道家《周易》裡面的話呢?”
他心想這裡面一定是有什麼關聯,要不然他不會在看到那天人之圖置身於其畫境之中時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之前他為了求知天人之境,有特意在網上查詢過,和佛家不同的是,中國的傳統道家思維以順應規律為主,突出的是人在宇宙中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其特點是靜,其工作是疏導,是非常客觀地思索著人的渺小和宇宙之道的博大,所以老子講要復歸於嬰孩,返樸,無為,莊子講要齊物、自然。這個道所尋找的是如何認同、如何把複雜變為樸素和太初,找到事物的本質,因此需要服從現實和把問題客觀化,減少自身的疏忽。
“施主!”在陳峰凝思中,一個端重的聲音響了起來,陳峰循聲回頭一看,卻見是一個胖老和尚從旁邊走了過來。
這個胖老和尚,七、八十歲的樣子,整個人看起來非常的詳和,讓人一看,就覺他是一名得道高僧。
陳峰看著胖老和尚,恭敬道:“大師,有什麼事嗎?”������������������
“你觀天人之圖,卻聯想到道家《周易》裡的話,並無不妥,要知道佛本是道,道本是佛。”胖老和尚緩緩道,話說雖然慢,可是非常的有節奏,聽在人的耳裡,能夠進入人的心裡。
“佛本是道,道本是佛?”陳峰唸叨道,忽然間他似乎捕捉到些什麼,可是一時之間,他卻又說不上來。
“我佛教金鋼經裡講到‘般若波羅密’,中文意思是大智慧到彼岸,般若就是智慧,彼岸就是夢想,目標。藉助一種智慧實現夢想,這是一種天人合一。這裡的天是夢想,人是行動,天是智慧,人則是追求、發現智慧的思考者。”������
佛本是道,道亦是佛7
“其中講的‘世間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其核心意思又來自於:不著於世,不離於心。世指世界,心指內心所求,亦即願望、目標、信念等。所有外物所見,均是無常的,是變化的,均無法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