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部分(第4/4 頁)
保社稷,分則可守各境,同時九族再無私兵,無以爭鬥。這樣一來,其實並未增軍,而大將軍撫卹族民,未必做不到九族共和。”
伍封眼中一亮,跳下車來,向冉雍深深一揖,道:“多謝先生指教,令在下茅舍頓開。未知興教化一事,又當如何?”
冉雍下車還禮道:“九族之間,生活習俗不同,以地域之限,各有所重,但不能統屬。若能大興教化,以破陋俗,增夷民之智,使與齊民相同,然後以地為業,海邊漁鹽,山中畜養,山邊植菜,平地開田以種五穀,大將軍設倉市以貿貨,統籌其價,此乃豐民之道。”
眾人不住地點頭。
冉雍又道:“天下列國之中,卿大夫劃地而治。其實萊夷九族分治,與列國又有何異?大將軍不必奪各族之權,仍保其氏宗權,卻以教化除各族之隔閡,使九族之民漸漸移風易俗,多通婚姻,再移齊民間於其中,使各族漸融,這就是天下之仁了。”
伍封嘆道:“冉先生學問動天,在下受益不淺,未知先生是否願為在下之師呢?”
冉雍搖頭道:“小人的學問,不足以為大將軍之師,不過,小人之師應可相助大將軍罷。”
伍封道:“尊師是誰?”
冉雍笑道:“家師是孔子。”
伍封驚道:“怪不得先生的學問便如齊東之海,原來是孔子的弟子!”
遲遲在魯國時間較長,問道:“莫非冉先生便是七十二賢人中的仲弓先生?”
冉雍點頭道:“小人之字正是仲弓。”
遲遲道:“公子,這位冉先生是政事奇才,孔子也曾說他有才,可做大官哩!”
伍封笑道:“在下與月兒都曾拜訪夫子,得過夫子的指點,劍法頗有進境。若冉先生不棄,請隨在下一同到主城,細述強軍興教之事,日後也好施行。”
高麗文道:“各族之兵的確是互為相制,是以不能專注於產。我們高麗族兵少力弱,有無族兵是無所謂的。”
東屠愁嘆道:“若是兵論,我們東屠族兵其實最多,但其中弊害極大,一是牽涉人力,族中青壯有三成為兵,剩餘的老弱婦孺以族產養兵,二是每每移兵,途中所費極大,甚難負荷。若是它族無兵,鄙族又何須養兵。”
伍封道:“當年宋國大夫華元首議弭兵,以晉楚為主,各國響應,訂下盟約,雖然三年之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