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民政,並作為西征軍的大後方其中在安徽和江西都建立起了地方政權。而左宗棠對石達開的施政的評價是“不甚理會邪教俚語”,後來石達開在離京遠征過程中徹底放棄了拜上帝會信仰,也證明左宗棠的考語是切合實際的。而我們也知道,西征軍開始不設前敵指揮部,石達開是太平天國前期唯一被授權的前敵總指揮。試想,由這樣一個”不甚理會邪教俚語”的人來作為地方軍政事物的直接主持者,其涉及到民生和軍務的實質性政策能被宗教迷信影響到哪裡去?如果說軍事方面委派石達開是並無選擇,那麼民政方面楊秀清完全可以另委受宗教影響較深的高階將領來主持,這個人事命令證明楊秀清恰恰是想利用石達開的“不理會邪教俚說”去處理實際情況,而且他對這樣的“處理”,事後也是照單全收的的。所以我們可以說,雖然直接負責的人是石達開,但他代表的卻是是楊秀清,而楊秀清的意見則可以代表太平天國的國策。至於必須敬拜上帝,學習聖經,這些不過是細枝末節罷了。
釋出說到太平天國科舉要考聖經知識,那在當今中國不背點馬列能從小學升到大學麼?考大學寫作文的時候你能隨便發揮你的“文學水平”和“言論自由”麼?這就能證明選不出人才來了?如果何瑜教授是歷史系教授而且招收研究生的話,請問“革命史”考三十分的學生你們也都照收不誤麼?再說太平天國科舉並不是考聖經知識,考誰對聖經更熟悉,聖經只是載體,做算術得先背乘法口訣。但最終還是自由作文,寫自己的理解。至少不像“八股文”,非得寫別人的理解。也不像現在的歷史考試,分析題還規定了標準答案,按點給分,在鑑別人才自身理解分析能力而非背標準答案的能力方面,我看不出太平天國的科舉方式比現在的歷史考試落後在哪裡。
釋出四、關於“得人則昌,失人則亡——洪秀全的孤家寡人政策”
釋出首先,關於“上帝教所推行的反孔政策及“佛寺道院,城隍社壇,無廟不焚,無像不滅”的過激行為,致使大部分知識分子退避三舍”,我認為作者有必要搞清楚一個基本問題,太平天國毀神廟不是出於“反孔”,楊秀清借上帝之口說過,孔丘是上帝准予在高天享福的好人。太平天國只是反對把孔丘或者其他神主立為偶像。如果說這就可以致使“大部份知識份子退避三舍”的話,那麼新中國成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推行馬列主義的政策遠遠有過之而無不及之,則能否解釋新中國政權沒有因為“絕大多數知識份子退避三舍”而垮臺的原因呢?本文的題目不是“論太平天國政策的得失”而是“對於太平天國失敗原因的探析”,作者的論證似乎有些跑題。
釋出其次,照作者的說法,太平天國宗教的影響甚深主要再於前期,而前期太平天國地方行政主要在安徽和江西兩個根據地,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絕大多數知識份子都退避三舍”了,為什麼在評價安徽的治理時,胡林翼還說“粵逆竄擾以來,皖民受禍既久,迷溺尤深……果於從逆,”,為什麼在評價江西的治理時,左宗棠海說:
釋出“賊兵並因糧,附從日眾,石逆撫其桀黠之民,以鈐制其士夫,迫之從逆,江西全域性岌岌。”觀其所為,頗以結人心,求人才為急,不甚附會邪教俚說”“江西事恐不可為,以民心全變”,而駱秉章還說江西士民“轉而媚賊,獻財輸貲,甘心從逆,正士良民之勢孤,奸徒痞黨之焰熾。數郡千里之間,無一官一兵相為聲應”?
釋出第三,所謂“對進入太平軍中的文化人,洪秀全等人也是隻利用而不重用”,我不得不再次提醒,至少在太平天國前期,其政策的決定人和執行人是楊秀清而不是洪秀全。楊秀清不重視人才嗎?也許他文化不高,自己延攬鑑別人才的本領有限,但決不代表他不重視人才。我舉一個例子。東王楊秀清正式頒佈的命令叫“誥諭”,由於楊秀清總理國家軍政大權,“誥諭”是太平天國最重要的文書,每件都可能關係到國計民生。而“誥諭”在對外發出前,有一道程式是必須經過翼王府稽核。從形式上講,這是對文稿的校訂工作,從更深的層次來看,每一份誥諭在發出前都要經過翼王府官員,等於是東王另委了一批獨立於東王府外的人為自己的重大軍政命令“把關”,儘管最後的決策權仍在他本人。翼王石達開在善於延攬人才方面是出名的,關於他延攬人才方面的記載多不勝數,因此翼王府也是天國知識份子薈萃的地方。楊秀清沒有因此而猜忌,迫害,相反充分發揮這一點,來彌補東王府官員素質上的不足。事實上,石達開在招攬人才的時候是很“肆無忌憚”的,他為了拉一個人才上“賊船”,居然“以黃袍覆之”,有一個清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