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部分(第2/4 頁)
庭付出、維護。從父母之小家庭,一直擴散至三代、四代,這便是宗族。這種觀念,是曹植重生前那個宗族概念已經開始崩潰的時代的人所不能理解的,因為那是一個天下為sī的時代,而宗族理念,何嘗不是一種為公的理念,兩者截然相反,試問又怎能理解。
曹植重生前那個年代,喜歡將一個國家分割成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個部分來研究,其中以經濟為核心,其餘四種並齊。
事實上分割研究並沒有錯,起碼可以清晰、直觀地剖析,然而以經濟為核心,則是大錯特錯。誠然,生產力的進步,是會影響到社會的發展,這是無可否認的,但一切唯經濟論,那或許適合西方,但絕不適合於中國。蓋因中國自古以來就不是一個唯金錢論的國家,他所看重的更多是文化。
在曹植看來,對一個國家的剖析,應該分成五個同心圓。同心圓的最裡層,乃是宗族,這宗族不僅僅是指宗法制度,更多的是直指人類的本源,生命傳承。若然人類不能傳承下去,那就代表人類將要滅亡了。
為何儒家一直強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甚至禮記裡面規定,成婚之後的男子,每五天就要與老婆、小妾進行一次xx。而對於生了小孩的母親,又給予了截然不同的地位,原因便是保證人類的傳承。這一點,周公、孔子都看得十分透徹,故而他們特別強調。
而第二層的同心圓,乃是文化。文化的傳承,對一個民族而言至關重要。生存在同一片土地上,為何會對此產生歸屬感,原因乃是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字,乃至共同的文化!如若說宗族,是讓人類不致滅亡,那麼文化就是維繫一個民族的紐帶。任何試圖摒棄、抹殺、否定本民族文化的人,都是本民族的罪人。或許文化裡面有好有壞、有精華有糟粕,然而作為一個傳承者,祖宗的東西都必須傳承下去。若是強行割裂,那麼這個民族離消亡亦不遠矣。
西方同一片土地上,不同時期衍生出不同的文化,就是因為他們的文化並沒有傳承下來。以致他們的文化都是短暫而底蘊不夠深厚的,一輛名貴轎車和一件古董瓷器,或許在某一時期價錢相等,甚至轎車比瓷器更貴。然而五十年、一百年、一百五十年後,轎車已經是廢銅爛鐵,古董瓷器的價值依然,甚至更高。
這個比較,或許就能看出東西方的文化的不同!
至於第三層的同心圓,才是國家,或者說是制度。這方面沒什麼好說的,世上並沒有完美的制度,只有相對適合的制度,能尋找到這相對適合的制度,那麼民族大興便離此不遠矣。
同心圓的第四層,才是曹植重生前那個時代所一直鼓吹的經濟。事實上經濟要發展,真的很難嗎?只要政通人和,奠定了適合的制度基礎,沒有戰亂,基本上要發展經濟,一點都不困難。相反,若是強行將經濟放在第三層,制度不全縱使經濟發展上去了,也會滋生腐敗以及其他問題。第三層如此,若是將經濟放到第二層,那問題更嚴重,產生的不僅僅是腐敗,而是對整個民族文化進行破壞,長此下去,民族亦將消亡。
可笑的是,曹植重生前的那個年代,就是這樣的一個年代。而更重要的是,對於同心圓的第一層,也是最核心的人類傳承,竟然進行了生育限制。即便那時代嬰兒存活率高了許多,但這麼做的惡果,數十年後自然會吃到。
同心圓的最後一層,也就是最外層,便是科學技術了。其實這一層與第四層的經濟,倒是可以互換的,雙方之間的因果關係,也說不清道不明。這一點,倒是不必追究太多。
毫無疑問,同心圓理論是越內層越重要。然而人的認識往往是由外及內,人往往最先看到的是最外層的科學技術,而後是經濟,而後是制度……這也是為何,歷史上鴉片戰爭之後,中國落後於西方,改革是先從科學技術再到經濟,再到制度。然而最後改來改去,都不成功,或許要到大部分人,都能將東西方兩個同心圓的內容擺在一起進行對比,找尋到適合的路,才能成功吧。
曹植很幸運,他重生來到漢末,這個中華民族還處於領先的時代。而更重要的是,曹植的內心已經形成了自己一套的改革理念。將漢末這個時代,放入五個同心圓內,除了核心層沒有出問題外,其他或多或少都有問題。第二層的文化觀念有謬,應該予以糾正;第三層的制度已然崩壞到不適合這個時代,需要大改革;第四層的經濟、第五層的科學技術都有改善的空間。
曹植要推行的改革並非由外及內或是由內及外,而是四層同步進行,只有這樣才最快最徹底,當然也只有亂世,才能這麼做。若換到承平年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