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部分(第2/4 頁)
雖然口氣一貫的溫和,但是詞鋒銳利,絲毫不退半步!
當然,如果這些人見識過那天審理上官婉兒的場面的話,恐怕也就不會如此吃驚了。
但是要知道的是,這兩次的情況是不一樣的。
上一次畢竟是後宮之事,李治不好多言,而且上次的情況特殊,帝后是想要借李弘的口來警告榮國夫人,方才對他如此放縱。
但是這次可是正經的國事,是由李治親自裁決的國事!
雖然大臣們都看不懂帝后的心思,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個時候,帝后必然是不願雍王之國的,否則就不會降下那道封賞的旨意了。
太子殿下選在此刻出手,著實是殊為不智啊!
有些大臣心中嘆了口氣,暗自搖了搖頭!
“之國的確是祖制,但是弘兒你也知道,賢兒自幼體弱多病,難以遠行,你們兄弟素來手足情深,你真的忍心看賢兒如今便前往封地嗎?若是途中出了事端怎麼辦?何況母后現在只有你和賢兒兩個成年的兒子,你就忍心讓母后忍受母子分離之苦嗎?”
眾臣能夠看得到,就在李弘的話說完之後,皇帝的臉色瞬間變了變,只是不知為何,卻是沒有說話。
反倒是一直在沉默的武后開口說道,而且內容同樣是讓眾臣一陣心驚……
這個世界是瘋了嗎?
皇后娘娘是何等強勢的人,這個時候竟然不提國事,打起了感情牌?
而且說雍王體弱多病?
眾臣一陣面面相覷,難道體弱多病的不應該是太子嗎?
雍王殿下一向身子康健,沒聽說過有什麼病啊……
不過皇后娘娘既然這樣說了,也沒有人敢反駁,只是目光卻聚集到了太子的身上。
皇帝的態度如此堅決,皇后也把話說到了這個地步,難道說太子殿下還是要繼續堅持下去?
“母后明鑑,兒臣自然也不願兄弟分離,只是就藩乃是祖制,六弟既已成年,自當前往藩國!何況六弟一向心懷壯志,區區的長安城豈能束縛六弟,不若放他前往藩國,方是正理!”
李弘的語速很慢,但是一字一句都堅定無比。
讓眾人有些意外的是,即便是在帝后都不贊成的情況之下,太子竟然還堅持讓雍王之國!
而且李弘的這兩句話意義也並不簡單,李賢一個皇子,能有什麼壯志?
幾乎是要將事情挑明瞭!
“太子,民間尚且懂得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的道理,賢兒如今的確是已經成年不錯,但是太子如今理政卻也未曾盡善盡美,母后前些日子讓賢兒入朝參政,便是想要讓你兄弟二人相互扶助,你可明白?”
眼見李弘的態度依舊如此堅決,武后的臉色頓時冷了下來。
聲音也隱約帶著幾分嚴厲。
而且雖然李治沒有說話,但是此刻臉上略微舒展的眉頭,卻是讓眾人都明白,這也是皇帝的心思!
李弘臉色微沉,瞥了一眼旁邊的李賢。
卻發現後者臉上洋洋得意,甚至帶著一絲譏諷的笑容,同樣的看著他。
輕輕嘆了口氣,李弘開口說道。
“父皇與母后的苦心,兒臣自然能夠理解,只是如今我大唐承平,父皇龍體康健,是以兒臣雖然愚笨,但是能在父皇母后座下時時聆訓,加之東宮亦有各位相公輔助,國之大事可小心無錯!
六弟自幼性子跳脫,若是進入朝政當中,恐怕難以接受束縛,再者六弟雖然成年,但是於政事一途尚顯稚嫩,若是將國家大事交由六弟負責,出了亂子兒臣又該如何自處?
況且自古藩王不曾就藩,京中必起流言,如今長安城中已經流言四起,對六弟的名聲損害極大,是以兒臣以為,若是為六弟著想,還是早些讓他前往封地為好!”
這一番話仍舊不是那麼客氣,但是很意外的,李治卻平靜了下來,定定的看著李弘,沒有說話,眼神有些複雜。
大殿內的群臣都有些摸不著頭腦。
但是李弘卻知道這是為何?
他這一番話看似雜亂無章,但是實際上只有一點,不可讓藩王參政!
而且他雖然沒有明說,但是他知道,李治必然是想起了太宗朝那一場慘痛的教訓。
歸根到底,正是因為當時太宗皇帝不肯讓諸王就藩,才有了諸王奪嫡的慘禍,甚至於最後兩敗俱傷,李治的幾個哥哥盡皆殞命。
其實李弘何嘗不懂李治的心思,他的確是不夠成熟,但是要知道,磨刀石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