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部分(第2/4 頁)
太陽,照的石青心頭明亮亮、暖融融。
“來人!去弄些水來。今晚以水代酒,大夥好好樂上一樂。”說到這裡,石青驀地大吼一聲。“他奶奶的!明日咱們進關中,參觀千年古都去——”
第五集 第三十七章 魏關前的疑惑
氐人退入上黨之後,新義軍也未進入河內。石青命令獲嘉、金墉城兩地守軍多派斥候,嚴密監視軹關,小心氐人出太行偷襲,隨即將河內和氐人拋到腦後,置之不理。
新義軍上下大多與石青一樣,能夠記掛氐人和河內的實在不多。所有人的注意都被關中的勝利吸引去了。
麻秋和屠軍事實上並非新義軍下轄,但是,新義軍人無不將他們視作自己人。麻姑和石青是麻秋唯一的親人,他不把自己的人馬交給石青,還能交給誰?如此算來,新義軍直轄或間接控制的土地已有七個州之多,這是一份令任何人想一想都會垂涎三尺的巨大基業,單論疆域,據有北方中原六成有餘。至於七州人口合計只抵一個幽州或一個冀州這個事實被人們高興地遺忘了。
大晉永和六年,十一月十七。
“石帥。一路順風——”
“恭祝石帥馬到功成,我等在此靜候佳音…”
金墉城外,喜氣洋洋,魏統、王龕率數十位司州文武官吏恭送石青西進入關。
石青哈哈一笑,拱手抱拳道:“承蒙諸位吉言,大家請回吧,石某走啦——”大笑聲中,他一抖馬韁,黑雪邁開四蹄,向西行去。
“出發——”
左敬亭、雷弱兒同時下令。
親衛騎擁簇著石青貼身衛護,親衛混編騎分兩列縱隊在左右戒備,幾十名斥候飛奔散開,打探四周情形;戰馬踢踏聲中,三千多騎沿著馳道碎步向前。
洛陽入關中,最便捷的就是走新安、弘農至潼關、華陰這條路徑。石青自然也不例外。有雷弱兒老馬識途,有寬闊的馳道指引,一行人輕騎快進,不消三個時辰便越過新安,進入弘農地界。
新安郡、弘農郡歸屬司州下轄,原司州刺史劉國移駐陽城後,因距離過遠,無力多加管束,兩郡彷彿成了無主之地。扼守關中門戶的函谷關在弘農郡界內,杜洪從王朗手中接管關中防務後,有心自立,便派了一支人馬駐守弘農。這支人馬後來降了屠軍,弘農由此落入麻秋掌控之中。至於新安郡,無論是屠軍還是現任的司州刺史魏統,都無心管治,眼下依舊是無主之地。
弘農郡此時有兩道函谷關,其一便是普通意義上、自秦時就已揚名天下的函谷關;另一道指得是魏武帝曹操為轉運軍糧,在原函谷關東十里處築的一座新關,新關亦在崤山函谷之中,因此也被稱作函谷關,俗稱魏關。
天進未時,三千餘騎拖出長長的縱隊,由函谷入口趕至魏關之下。
魏關寬不過十丈,高卻又四五丈,恰如一個方正的巨石卡在陡峭的兩山之間,將函谷古道封閉的滴水不露。
魏關之上空空蕩蕩,只有幾根旗子在山風中呼啦啦地擺動,卻見不到守城士卒的身影。
“前日不是派人先行進關,告知石帥入關的訊息了嗎?屠軍這些兔崽子怎敢如此怠慢?哼!若是老左手下,必叫他們知道厲害…”左敬亭咕噥了一陣,隨即自高奮勇道:“石帥稍帶。老左這就叫關去。”
“去吧。”石青揚手打發走左敬亭,轉對雷弱兒道:“讓兄弟們下馬歇歇,馬上繼續向前趕,今晚爭取趕到潼關。”
雷弱兒應了一聲去了。左敬亭的大嗓門隨即在前面響起來:“哎——關上的人呢,死哪去了,石帥來了,汝等還不快快開——”
石青一皺眉頭,暗自後悔,實在不該讓左敬亭這個粗野傢伙去叫關。
“老左——”石青叫了一聲,想讓左敬亭說話好聽一些。叫聲剛剛出口,魏關之上忽地響起一陣急驟的金鑼聲。
噹噹噹——清脆的鳴響聲中,原本空蕩蕩的關頭垛口之間突然冒出密密麻麻的守軍。與守軍一同出現的還有一張張上了弦的長弓和一支支閃亮的羽箭——數百名弓箭手長弓半張對準了關下。
叫的正歡的左敬亭猛地打了個激靈,嘴巴立馬閉上,危險的感覺讓他不由自主地連連後退,試圖脫出羽箭的射程。
看到這一幕,石青不由得目瞪口呆。這是…難不成關中再出變局,弘農守軍降後再叛?注意到踉蹌後退的左敬亭之時,石青又是一驚,連同自己在內,新義軍騎士有不少都在對方射程之內!
“雷弱兒。命令兄弟們後退!”石青沒敢回頭,提著蠍尾槍戒備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