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部分(第2/4 頁)
閔再次鎖緊雙眉,目光落到三里外襄國高聳如故的城頭之上。
因為大雪的緣故,大魏軍連著三天沒再發起攻城戰了。這場大雪將大魏軍二十六天的辛苦付出毀之殆盡。三天時間,足夠襄國將破損的城門、垛口修補一新。兩萬餘士卒戰歿換來的一點進展因此退回到原地。
“皇上,不能再這樣打了,大魏新立未久,國力薄弱,禁受不起這等消耗啊。”
身後尚書令徐機的話語讓冉閔的眉頭鎖得更加地緊了。不能這樣打了?哪應該怎樣打?
北上整整一個月了,大魏軍不是沒有取得戰果,王泰、孫威東行北上,先後取了苑鄉、渚陽等周邊之地,只是無論如何也啃不下襄國。
襄國難啃的原因冉閔也知道一些。年前殺胡令出,幽冀五胡六夷人心惶惶,從四面八方匯聚到襄國,祈求石祗的保護。此番大魏軍北上,南和、渚陽、苑鄉等緊跟石祗的世家豪族擔心受到報復,提前逃進了襄國。這兩路人的到來,使得原本就很繁盛的襄國更加熱鬧,早就人滿為患,根本不愁沒有守城青壯;同時,這兩路人與大魏朝廷仇恨深種,中間絕無緩和的餘地,他們因此做好了死戰的準備,致使大魏攻打襄國之戰變得異常艱難棘手。
“皇上。圍城吧!城內這麼多人,有多少糧食也架不了多久。沒有夏收的補充,餓也餓死他們。”張艾再次提議圍城。
事實上,攻城受阻之後,不少人都進言提議圍城。冉閔當時沒有同意。之所以如此,固然有他開始低估襄城實力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則是他希望能夠速戰速決。
襄國石祗並非是孤立的,東北邊有冀州的石琨為援,北邊的趙郡(今河北趙縣一帶)、常山郡(今河北正定一帶)等郡國盡皆尊奉石祗朝廷。石祗朝廷的勢力範圍不比鄴城差半點,大魏軍深入對手腹心之地,久拖下去絕非好事。另外,冉閔最擔心的還是鮮卑慕容,數萬大燕軍在五百里外虎視眈眈,隨時有可能揮軍南下。
襄國之戰拖不得啊……
事到如今,拖不得也要拖了,否則,軍力一旦損耗嚴重,一切都無從說起了。從未有過的挫敗感襲上心頭,冉閔一帶戰馬,轉身回營。
“傳諭邯鄲,詔令後軍即刻移駐滏陽河,胡睦部北上補充襄國戰損。傳諭鄴城,詔令劉群在鄴城周邊儘快徵集二十萬石糧草,運往襄國。”
連續向尚書左僕射劉琦下了兩道皇諭之後,冉閔驀然回首,盯著襄國城頭狠聲道:“圍城!此番襄國不滅,寡人誓不南歸!”
皇上終於決定圍城了。相隨的大魏文武官吏暗暗鬆了一口氣,無論是步行的還是騎乘的,腳下頓時都輕快了許多。
大魏中軍大營紮在襄國城東六里外。
石祗的勢力主要在襄國的東北方和北方一帶,孫威取渚陽、大魏主力駐紮城東,目的都是為了隔斷石祗與東北石琨的聯絡,並威脅襄國正北方向的趙郡、常山等地。
冉閔回到大帳,立即擂鼓聚將,商議圍城事宜。
圍困襄國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兵書有云,十則圍之。大魏軍與襄國守軍比例只有二比一,若是算上僕傭青壯,雙方人數相差無幾。這種情況下,若是分兵四面圍困襄國,很容易被對方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
此外圍城還有一個難處,那就是襄國太大了。
襄國本是歷史名城。商周之際邢國在此設國建都,春秋戰國時期,趙成侯在此高築檀臺,以會諸侯。這個時候的襄國四面城牆只有十三里長,只是一個普通城池。
到了後趙時期,石勒先是在此稱王,後來在此稱帝並定都襄國,在他的精心打理下,襄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石勒將原來的襄國改為內城,也就是宮城;沿內城四周新築起一座大城,稱為建平大城。
這個建平大城建築的非常離譜。它有東、西、南、北四門,每一門卻有三重城門,每一重城門又有兩個甕城。因為這個緣故,建平大城也被稱之為牛頭城。建平大城有兩道護城河衛護,每道護城河都有五六丈寬。建平大城的城牆高達五丈,是天下最高的城牆之一。建平大城四面城牆合計長有三十多里,與洛陽、長安這等千年古都相差無幾。不到十萬人想用鐵桶合圍這等策略,在這些城池面前根本行不通。
既然不能完全合圍,那就只能重點阻截了。
“西邊不用管。那時以山地沼澤居多,人丁耕地不多,不能為城內提供多少助力。南邊通往邯鄲,乃我大魏下轄,也不用理會,有後軍巡守滏陽河足矣。”
右手食中兩指緩緩在輿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