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部分(第2/4 頁)
後都關到島上去。囚牢沒有建好之前,為了防止蒲雄、姚襄逃脫,先把他倆雙腿打斷,然後…這兩人都識得字,讓他們在軍帥府抄書吧。一本書一碗粟,沒完成任務,就不要讓他們浪費糧食。”
第五集 第三十二章 好苗子要培養
探馬回報,慕容評的章武軍退到滄縣便停了下來,分出一支偏師趕赴柳縣,開始在滄縣、柳縣佈置防禦;封裕的河間軍也開始在清涼江西岸佈置防禦。至此,鮮卑人的意圖暴露無遺,他們不願放棄到手的戰果,意欲固守滄縣、柳縣、清涼江一線。
鮮卑人錙銖必較,石青對此沒有任何辦法,新義軍負擔不起攻擊損耗,缺乏進攻的能力。
“撤吧。讓滄縣民眾撤到馬頰河南岸過冬——明年春上我們聯手北上,搶割田地裡的莊稼,只要慕容評敢出城,石某定叫他有來無回。”石青看著大魏幽州刺史劉準歉意地說。
劉準年約五十,既無勇力也無才情,資質可謂普通之極;之所以能成為石趙的渤海太守、大魏的幽州刺史,只因為他是世家子弟。他是劉隗的侄子。
劉隗是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最初在江左任丞相司直,乃晉元帝司馬睿最為心腹之人,王敦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叛亂,清的這個君側就是劉隗。王敦攻入建康,劉隗帶著一門老小輾轉北上投了石勒,被石勒拜為太子太傅,自此在北方定居下來。
因為劉隗的緣故,彭城劉氏在鄴城也是響噹噹的世家望族。,劉準才得以平庸之才,先後被任命為後趙渤海太守,大魏幽州刺史;歷史上,鮮卑人來後,他順勢投了鮮卑,在大燕渤海太守封放手下作了一個左司馬,所作所為說得上是頗能見風使舵,順時應命。
石青之所以有些歉意,是因為劉準沒什麼主見,他接納了新義軍對敵方略,這才同意暫時放棄滄縣以引誘鮮卑人南下,哪知道鮮卑人把魚餌吃了,再也不肯吐出來,以至於劉准以堂堂刺史之尊,淪為沒有立錐之地的流民了。
“唉…只有如此了。”劉準不甘地嘆了口氣,沒有再說什麼。
“灄頭人遷移到河南,馬頰河、衛河左近空出不少房屋,還有些耕好的熟田,可以安置一兩萬人。”
石青探詢地望向逢約,以商量的口吻說道:“為防萬一,要不…把南皮的民眾一道遷過去?南皮作為前線堡壘,駐守幾千守軍就可。”
相比之下,憑豪勇仗義成為一方土豪的逢約更為爽快,直接應承道:“遷吧!鮮卑人太狡詐,下次再來,只怕就是一場苦戰。鄉鄰同黨遷到南邊,大戰之時,我等也少些累贅。”
遷移南下之事就此確定下來。新義軍中壘營協助逢約留守南皮,逢約身為地主,擔綱主帥之責,韓彭為客將,參與軍機。除了留守的五千士卒,其餘人等,無論軍民,全部撤離。
十月二十四,追隨劉準的滄縣生民和南皮左近民眾收拾行囊;兩萬多人扶老攜幼,推車挑擔踏上了南遷樂陵的路途。
天氣始終陰沉沉的,似乎有下雪的徵兆。
新義軍騎兵下了坐騎,戰馬幫助渤海民眾馱運,騎兵幫著推車挑擔,賈堅的兩千豪傑營士卒也上來幫忙,有的趕牲口家畜,有的抱著小孩揹著包裹。有這萬餘軍漢的幫忙,原本拖拖拉拉的隊伍迅速了許多,不到四個時辰就趕完了三四十里的行程。申正時分,趕在雪花落下之前,兩萬多人透過浮橋渡過馬頰河,來到以前灄頭人定居的兩河平原。
十日前,駐守此地的新義軍義務兵接到命令。石青命令當地駐軍提前拾掇房屋,打造火炕,運送石炭,以方便遷移來的民眾儘快入住安身。
渤海郡民眾抵達兩河平原之時,一切早已準備就緒。晚上,今冬第一場雪落下來之前,兩萬多民眾已經圍坐在火炕上興奮地嘮起了家常。有了房屋有了火炕,冬天遷移的隱憂再不復存在了。
“大晉在南方設定僑郡,以安置南下難民。石青有意效仿之,將兩河平原設為渤海郡民眾暫居地。劉大人以幽州刺史的身份管理此地民生,石青之舉不知是否妥當?”石青笑吟吟地望向劉準。
兩河之間北風嘯叫,鵝毛大雪糾結一處,一團團,一坨坨從高空砸下來。室內燈火明亮,溫暖如春。石青、劉準、賈堅、權翼、雷弱兒、魏憬等人不分上下尊卑,團團圍坐在大炕上。炕下的石炭燃燒的正勁,熱烘烘的暖氣逼得眾人褪去裘衣,只著了一件單衣,賈堅和魏憬更是不拘,扯開衣襟,敞露出半拉子胸腹。
這次遷移,新義軍前後的表現不僅讓渤海民眾感激涕零,也讓劉準大為折服。如今寄人籬下尚能保住刺史的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