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部分(第3/4 頁)
這個大陸上。大殷帝國(撒瑪利亞帝國)遺族的牌子。可是相當響亮的。不知有多少不相干的人要去攀附這個金字招牌。更不用說是根紅苗正的血裔了。
於是,莉莉斯就把自己的姓氏從本地的“泊德”改為中國式的“蘭”這是根據她的家徽“血之黑死蘭”而來。她又給自己重新取了箇中國名字一“蘭雅麗”原來的名字,莉莉斯蘿拉芬娜維泊德,
而且,她索性一改到底,連她的領地都給改成了“嘉德”。
所以,現在應該稱她為“嘉德女伯爵蘭雅麗女士”。
因為這次婚禮要按中國習俗辦理,所以蘭雅麗女伯爵這幾個月都在惡補漢語、漢字和中國傳統禮儀。
雖然她非常聰明,學習速度很快。但要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把那個繁瑣的婚禮程式搞明白,還是有點兒強人所難。別說是她,就是章總督本人也是一知半解而已。
所以,太白特別派了一個分身過去,作為禮儀程式的技術指導。
中國傳統的婚姻禮儀,又被稱為“六禮。”
即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和禮節,即:納采、問名、納告、納徵、請期、親迎。
這一娶親程式,周代即已確立。最早見於《禮記昏義》。以後各代大多沿襲周禮,但名目和內容有所更動。漢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劉歆制婚儀,作為定製。在力世紀之後,由於國力不振,西方文化入侵,這個傳統的六禮也就逐漸衰落了。
直到第三共和國建立,撥亂反正,一掃胡虜腥胞,再造炎黃正統,光復華夏文化之後。各種傳統習俗才得以再現,婚禮的“六禮。當然也包括在內。
所以在星際殖民時代的中國人。在結婚時,只要有條件,都會按照傳統的六禮進行,否則會被人嘲笑。更不要說章瑜這樣的民族主義。
現在,章總督進行的就是六禮的第一步“納采。”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
儘管是婚聘的第一個步驟,納采也是要攜帶禮品的。按照慣例,這批聘禮是很有講究的。
首先必須有大雁,所以這個儀式也稱做“莫雁。”
納采用雁有三層含義。一是取陰陽往來,婦人從夫之義。所謂“雁木落南翔,冰洋北組。”夫為陽,婦為陰,用雁者,取其婦人從夫之義。二是不失時,不失節。雁為候鳥,秋去春來,從不失信。三是取“雁候陰陽,待時乃舉,冬南夏北,貴棄其所”之意。實際上就等於告訴女家“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應該像雁那樣適時選擇其所
除了大雁之外,還有合觀、墨、雙石、五色絲、長命縷、蒲帶、棉絮、卷拍、稻穩、阿膠、乾漆、魚、鹿、羊等。
這些禮品都是具有象徵意義的。主要分為四類:葦一類表示吉祥,像以羊代“祥”以鹿代“祿”;第二類是夫妻好合的祝吉物,如膠漆的合諧,鳳凰的合儷;第三類象徵以男性為主的夫婦關係,如以以蒲葦喻婦女的柔順,以卷拍喻婦女的服從;第四類是表示一般德性。
“納采”的程式走完之後,接下來就是“問名”和“納吉。”
一般這兩步都是緊跟著的。“問名”就是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命月日。“納吉”就是男方家進行占卜,得到吉兆後,備禮通知女方家,決定飾結婚姻。
再接下來就是“納徵。”也就是送聘禮。一般說來,市品都必須是成雙成對出現的。
然後就是“請期。”就是男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因為這次婚姻的政治意味較重。所以時間也訂得比較緊。章總督把婚期定在口月茁日。蘭雅麗女伯爵也同意了這個時間。
既然已經雙方已經確認,那麼就等著進行最後一步,“親迎”。
“親迎”就是新郎親至女家迎娶。為六禮最後一道程式,即新郎親自去女家迎娶新娘。
先秦時代,人們對親迎十分重視,自天子以至庶人多行此禮。“文定厥祥,親迎於渭。”是為周文王卜得吉兆,納徵定婚後,親迎太奴於渭水之濱。“韓侯迎止,於蹶之裡,百輛彭彰,八鸞鏘鏘”。是為諸侯親迎的隆重場面。
反之,若不透過親迎之禮而成婚,則被認為不合禮制,會受到世人譏諷。所以班固說孔子作《春秋》是寓褒貶,“譏不親迎。”在當時,親迎被看成是夫妻關係是否完全確立的基本依據。
六禮已畢,只意味著完成了成妻之禮,還須在次日完成“偈舅姑。”即成婦之禮;若公婆已故,則於三月後至家廟參拜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