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部分(第1/4 頁)
她的身份是皇上派出來的內官,所以,很多人、很多衙門、很多勢力,都要對她禮讓三分,這也就決定了,她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就提出一個完美的答卷。
《須彌座應用之考》
須彌座是中國宗教建築中,最常用的一種模式,既可以用木材,也可以用石材。而從石材來看,須彌座的出現,可以充分利用石材垂直壓力的特點,堅固、美觀。
西方的建築,師法希臘。一般會在建築物下面,做高臺階的設計,而這樣的高臺階設計,同須彌座是異曲同工的。只不過西方的斷面,是梯形樣式。而須彌座的斷面,則是正四邊形。
須彌座更加省料。
有了須彌座,建築的很多附加裝置,就都迎刃而解,比如管道排汙問題,防潮、防蟲等問題,也都可以解決。
在報告中,孫茂霖還提出來,借鑑川南民間,隧洞取火(鑽井開採天然氣)時,用的一種粘石,來做配方上的改善,用做石料之間的黏合填充劑,從而達到石材建築的完整性。
中國建築,之所以木製為主,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找到合適的黏合填充劑。
四川隧洞取火,創意來自於挖井。但隧洞要更小一些,在地上,挖掘一個直徑僅有15厘米左右的深洞,逐漸下探,直到開採出地下天然氣。而在逐步探洞的過程中,隧洞洞壁經常出現彎曲或傾斜的現象,這個時候,百姓會在彎點以下的隧洞中,填滿粘石。待乾燥後,粘石的硬度,甚至超過了周邊地帶的岩石。
當粘石徹底堅硬後,再進行重新校正性探挖,使得隧洞變得相對垂直。
這種粘石,孫茂霖以前就聽說過,所以,當她覺察到,黏合劑將決定‘以石代木’的成敗之後,立刻果斷的進行了彙報。
報告的最後,孫茂霖還提出了一個新的理念:
木製建築,不能全然取消,但現在巨木難找,所以高大建築也就越來越少了。為了改善這樣的窘境,國家必須出臺一個法令,保護林木的法令。
而為了使得‘護林法’得到徹底執行,她創造性的提出了‘功德林’的建議。現在的中國百姓,每姓,每族,都有自家的祖林,就是祖墳林。每代人的墳墓,都在祖林中,順勢修建。
所以,國家應該在全國各地,尋求合適的地帶,普遍種植林木,然後把陣亡將士的骸骨、流民的屍體,全部安葬在功德林中。
掘墳是缺德的事情,有了墳塋的樹林,又具備鬼怪的氛圍,任誰也沒有膽量去伐木了。這樣一來,久而久之,巨木自然就會長成。到那個時候,皇帝一道旨意,巨木也就出來了。
直看到此,孫茂霖才稍稍露出來太監的陋習:想起一出是一出,並且沒有什麼道德約束力。
她的這個想法是這樣的:先以遷功臣將士的骸骨,入葬功德林為藉口,保養樹木,等樹木成材之後,再翻臉掘墳盜林。汗!
看著孫茂霖的報告,小朱心中震驚莫名。
因為她這法子雖說有點陰險,或者蠻橫,但卻給小朱出了一個課題,那就是:環境保護,防沙固林!如果現在開始運作,對中國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小朱有著四百年的認識,所以小朱知道環境惡化的危險。同時他也知道,以後的建築材料,木材將不可避免的讓出主角位置。那麼自己索性借用‘功德林’的概念,把環境保護擺上日程。
說幹就幹,小朱連忙把孫茂霖的報告提交給了內閣,內閣對孫茂霖利用功德林培養巨木建材的概念,表示了極度的憤慨。
但同時,他們也認為,將邊軍、流民的屍骸,用功德林來安葬的方法,確實可行。當得知小朱‘只想育林,不想取木’之後,他們都很高興。
這樣一來,問題就好辦多了,命令九邊各省,首先在張家口、黃羊灘、黃河沿線、長城外沿兒,普遍栽種松、柏、楊、槐。好組成一片又一片的功德林,然後各地的政府出面,將失散的骸骨,逐漸遷移進功德林。
當然不是所有的家族都擁有祖林,沒點多年的積累和財勢,是不可能的,所以,廣大農民階級,一般是以村為單位,尋找祖墳安置地點,久而久之,滄海桑田,祖墳也就沒了。
而功德林這個概念的提出,為中國民間傳統的墓葬文化,帶來了新的曙光,因為功德林相對固定,區域不小,又是好多好多個家族共享的祖林,那麼保護起來,不用國家花費太多的精力,百姓就可以盡心維護。林子大了,綠化帶也就起來了,防沙固沙,保護環境也就上檔次了。
在功德林的分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