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部分(第2/4 頁)
這種政治圖謀的實現與否,就全看說客的本事。中國自古就不乏優秀的縱橫家,引經據典的撒謊,旁徵博引的欺騙。被說服者,於不經意間,便落入了圈套之中。
這個任務,劉重日可以說是最佳人選。口才、相貌、名氣都是一時才俊。最妙的是,劉重日對當時情況的預測,也比較樂觀,因此就施施然的留了下來,併成功留住了張獻忠等人。卻不想,這麼快就敗亡了。
當初張獻忠念他是人才而留下了他,甚至在殺人吃肉的時候,也對他照顧有加。但洪承疇卻不這麼想,用洪承疇的話來說:
“劉重日?劉重日?哼,你果真天生的反賊,連名字都這麼大逆不道,來呀,綁了。”
於是,劉重日就跟著張獻忠去北京了。一路上,因為張獻忠等人,他也跟著好吃好喝了一通。
陝西去北京,有三條道路,他們走的是孟津、洛陽、過黃河,北上北京的路線,一路上,劉重日劉大爺極端灑脫,吟詩作賦,指點江山的,著實過了一把癮頭。他最好的一首詩是:
參差荷葉舞連塘
浮隱白鷺棲碧蔭
幾池泓香千般釅
不落九天明月心
一旁押送他的人,忠實地紀錄下他們四人的一言一行,然後一併上報到刑部備案。
望著詳細的備案,小朱差點氣樂了,這個劉重日,連絕命詩都寫的這麼隱晦且狂妄。又是九天,又是明月的,生怕皇上不殺他似的,整個一天生的反叛者。
還有洪承疇的千機謀斷,他的陰毒狠辣,令人不寒而慄,這傢伙的肚腸,彎彎繞的,怎麼沒把他給繞死?看把他能的,又是誘殺,又是暗殺的,還成心餓死幾萬人,這他媽叫什麼事兒?
再有,他留著張獻忠這些朝廷上下最熟悉的人不殺,偏偏把底下的骨幹全滅了,這樣,分明就是在告訴小朱,‘皇上,小的這麼幹,可全是為了您啊!’奶奶的,不賞,內閣九卿言官群臣都不會同意,賞,一個任意揣測君上的臣子,怎麼賞?賞來賞去,提拔來提拔去,他早晚有不臣之心。
為此,小朱和張彝憲兩個一起琢磨了三天三夜,之所以想到了張彝憲。是因為謀外臣之心,是連溫體仁也不能商量的,否則,溫體仁的心亦會冷的。
“啟稟皇上,洪大人曾與小的共事紅白薯一事,其人文采斐然,志向高遠。待下以厚,待人以寬。籌謀斷事,屢有前瞻。秦晉兩地,民望極高。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雖說慶陽之事,洪承疇偏於機心過矣,但也有替萬歲開脫之意。{奇}於今天下人皆知,{書}國策招撫,{網}惟聖心一意欲剿。是以洪承疇此心,實在忠君體國之心。”
“看來,大憲對洪彥演的印象很不錯嘛!”
“小的不敢,洪承疇久鎮山陝,勞苦功高,若能調入京中,供職兵部,可謂完全!”
呵呵,一句話,張彝憲知道皇上已經對洪承疇產生了防範心理,但身為內臣,並不是一味的拍馬屁,而是要在關鍵時刻提出一些參考意見的。因此,他出了一個主意,調洪承疇入京供職,由地方入朝為官,即便品軼下降,也是升官之舉。因此,只要在兵部或者戶部給洪承疇找個位置,仍然是重用的安排。
……
“若洪承疇入京,那山陝之局,誰人可替?”
說這句話的時候,已經是幾天後於文華殿的內閣會議上了。
因為洪承疇符合這個時代主流的欣賞水平。書香世家,少年家貧。寒窗苦讀,處事老成。琴棋書畫,樣樣俱佳。謹慎小心,兢兢業業。愛民若子,整治有方。在陝西一帶享有‘洪鹽酒’這樣的隆名,在全國輿論中,還能替皇上和國家擔下惡名。乃文乃武,長得還精神。這樣計程車子將軍,不入朝實在太可惜了。所以內閣九卿都同意皇上調洪承疇入京供職的提議,大傢伙還都挺高興。
小朱這邊呢,因為第一印象中,對洪承疇的印象很差,所以對他一直很排斥,這點,在對待吳三桂問題上,也是如此。吳三桂這幾年功勞不小,但小朱始終不敢把他放在獨當一面的領軍位置,這樣的顧慮始終存在。
不過小朱又有一種擔心,把洪承疇調離山陝,萬一這是一招臭棋,陝西來之不易的初定局面,如果這麼稀裡糊塗地被破壞掉,是小朱不能接受的。所以,選擇洪承疇的繼任者,就變得異常重要!
“陳奇瑜可當此任。”
溫體仁倒也乾脆,直接就表明態度,陳奇瑜作為巡撫山陝的人選,的確最佳。溫體仁現在是武英殿大學士、內閣首輔,他的意見,小朱是尊重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