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部分(第1/4 頁)
但是!劉宗周出面了,這老傢伙,越活越硬朗,整天活蹦亂跳的給小朱搗亂。
“啟稟吾皇,剛剛所言,句句在理,言辭懇切,臣等深慟。然,以雙黃為機,實有失天威,臣想,不若以蝗災未現,而白洋淀遍生七彩蓮花,吾皇可出巡封蓮以告天地,可謂周全。”
嗯?奇蹟出現了!劉宗周立功啦,劉宗周立功啦,偉大的大明都察院的右都御史,偉大的言官,他繼承了大明言官悠久的歷史和光榮的傳統,解縉、海瑞、張居正,在這一刻靈魂附體,他不是一個人在找輒,他不是一個人!
瞧瞧,小朱都有些語無倫次了。因為小朱實在太激動了。
本來小朱以為他找雙黃蛋出遊,無論理由如何?都會遭到劉宗周的牴觸,卻不想,老先生竟然另找了一個由頭,這理由可比原來這個強太多了。
這幾年,因為天主教發展的不錯,在公平競爭的條件下,天主教因其門檻低(不禁慾),成本小(畫個十字就有人保佑),魅力大(彩玻璃裝飾的教堂,給人極具衝擊力的敬畏感)、收穫大(臨死前只要懺悔便可以升入天堂)等一系列好處,吸引了大批的教徒入教受洗。為此,即便最正統的宗教人士,也對各自的宗教進行了相應的改革。道教是現如今最大宗教,他們有針對性的,進行應對改革。例如風水學,只要在家中擺放銅鏡(免費)、傢俱擺放(DIY)、埋符(贈送)等方式,就可以達到改善生活水準,提高精神境界的效果,就是瑞獸安置,也多是民間自己可以製作,只是需要道士開光而已。
因此,現在道教的影響力還是異常強大滴,而七彩蓮花,恰恰是道教中的極品祥瑞,小朱這個皇上又不全是因為祥瑞而去,而是為了封蓮去的,留到青史中,必然是佳話一段,哈哈!
“好吧,朕明日就去白洋淀封蓮!”
“臣等敢請皇上,擇吉日前往!以備周詳!”');
第二章:路橋工程
別看白洋淀這些地方的民生工程,都是人家金聲幾個做的,但這份功績可是記在了張彝憲的頭上。也該這小子運氣好,劉理順中狀元的策論一出,正趕上內閣換屆,又打了多半年的仗,當時家裡的各位大佬臣工,都要為戰爭服務,以至於白洋淀最後的收尾工程,就順手交辦給他了。等白洋淀水利工程搞定之後,偏偏又鬧出個‘七彩蓮花’的祥瑞出來,在各位正統的臣子來看,祥瑞的藉口再好,也絕對的不靠譜,誰知道後世修史之人怎麼論這事兒?為了避免出現北宋的尷尬,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把這份功勞,送給了張彝憲。
要知道這張彝憲可是個太監,顧忌二字對於他來講,是個好遙遠的傳說。你們敢給,他就敢要,撐不撐的慌,那是他自己個兒的事兒,跟別人沒關係。加上洪承疇兵部尚書的職位,也出自他的主意。因此,現在民間對於張彝憲的評價是:
貪卑齷齪,亦不乏謀國之才,聰明若廝,偏墮歧途,實在殊為可惜矣哉。皇恩隆溢,偏不知恭謹而奉,實在天下大佞也!
白話來說,聰明勁沒用到正地方,怪可惜了的。而且這小子實在是個混蛋,皇帝對他這麼好,偏偏他自己不知道珍惜,隔三、五個月,就是鬧點動靜出來,雖說有好有壞,但這種不知道恭敬謹慎的行為,實在是該死!
呵呵,甭管別人怎麼評論吧,小朱是一定要去白洋淀的,因為小朱有多重目的在裡面,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公開扶持肋尼的水利計劃。
因為小朱要打破一種迷信,天災是天災,跟當皇帝的沒關係。皇帝再好,也不可能讓糧食豐收,真正的主因還在全國上下的努力。幾十年後的那個什麼所謂盛世,不過就是因為戰爭造成人口銳減,小冰川氣候逐漸終止,使得老百姓不再為吃飯發愁了。這跟皇帝是否聖明沒有任何關係,只不過當時的皇帝運氣好,叫他們踩了天糞罷了。
只要水利修好,旱災緩解,大家就都知道了,原來這個老天,是要靠人來扶植的。沒有了人,也就沒有了天。
這點非常重要,因為無論是宗教信仰,還是政治信仰,都是一種哲學態度,但絕不能為了信仰而變得過度迷信。很重要!
……
“皇上,江風凜冽,龍體要緊啊!”
說這話的是洪承疇,他見小朱立在船頭欣賞湖塘月色,擔心小朱一不小心失足掉下去,所以委婉的勸小朱回去。這可不是沒有先例,武宗這倒黴孩子就是大半夜的去釣魚,結果‘偶感風寒,漸而殯天’的。
小朱這次出巡,帶的人多是家裡人,外臣很少,只有鄭三俊、洪承疇、劉宗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