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部分(第2/4 頁)
來說得不償失,他們不僅需要面對英軍堅固的工事和漫長的防線,更需要解決熱帶叢林地區的後勤補給問題。因此華軍在這裡放置了十個師的步兵和五個師的緬甸獨立軍士兵後,就將精力放在了海洋上。
英國人和法國人一樣,將希望寄託於敵人攻打自己的堅固防線,德國人從阿登森林繞過去,華軍則從馬六甲海峽和印度洋繞過去。華軍擁有優勢的海軍和海上運輸力量,而英國人在印度卻沒有完善的海面防守力量,英軍印度艦隊也因為本土的抽調變得單薄許多。
兩艘艦隊航母和七艘輕型航母為核心的華軍印度洋分艦隊完全控制了南亞的制海權,兩個海軍陸戰師的華軍部隊在印度恆河河口附近登陸,拉開了南亞攻略的序幕。
陸地上的戰鬥並不激烈,英軍殖民地軍隊面對精銳的華軍不堪一擊,英國人能拿出和華軍數量相等的軍隊,對於華軍士兵來說,其實和那種軍隊作戰就是對自己的侮辱。不是說敵人裝備低劣,而是他們根本算不上軍隊,哪怕面對兇悍的日軍,也比和這種敵人戰鬥更舒服。
沒有堅決抵抗,沒有偷襲騷擾,沒有戰術運用,一觸即潰的敵人差點讓登陸的華軍深入內陸幾百裡。歷史證明越是優越的自然環境,越是會造就鬆軟的民族,這片世界上自然環境最優越的地方,理所當然的造就了戰鬥力最底下的種族。這是英國人的悲哀,南亞殖民地裡上億人口,卻都是最差計程車兵。
不過此時的英國人顧不上自怨自艾,他們在東北部防線上的主力正在被華軍切割包圍。而華軍的登陸也標明他們主攻方向不是東北地區,因此三十多萬英軍士兵被調回,大戰隨即爆發。
順利登陸後的華軍,只要後勤能夠跟得上、運輸船充足、航線安全,就可以將源源不斷計程車兵送上岸。而現實是華軍擁有上述條件,來自南方沿海地區計程車兵,來自日本軍團和緬甸軍團計程車兵,完全能夠適應南亞的氣候。為了降低本土士兵的損傷,華軍大量使用外籍軍團,十五萬日軍士兵和五萬名緬甸士兵成為作戰主力。戰鬥經過表明對方無愧於世界最差士兵的稱號,三十多萬士兵在兩天內潰敗,接連丟失東北大片地區。
一個月後,兩個集團軍的華軍部隊登陸南亞,英國人在印度的統治進入倒計時,十五天後德里城中心升起華軍旗幟。之後華軍又花費了一個月的時間將英國人完全驅逐出南亞,成為這片土地的新主人。
南亞攻略是華軍進行的最輕鬆的戰鬥之一,英國人精心準備的防線和工事沒有派上用場,幾百萬殖民地軍隊在野戰中被華軍輕易擊潰。德干高原和恆河平原平坦的地形,讓華軍裝甲部隊和機械化部隊的迅速穿插提供了有利條件。英*官們面對華軍高速穿插包圍的戰術無可奈何,面對手下印度士兵的無能無可奈何,面對英軍的頹勢更無可奈何。戰鬥中幾萬人甚至十萬人規模的投降比比皆是,這次戰鬥只是鍛鍊了華軍的後勤能力和收攏戰俘的能力罷了。
第四百九十八章
當華軍提出南亞獨…立自治的時候,英國人在南亞的統治崩潰了。戰場上,東北方向協約國的主力被華軍殲滅,上百萬印度士兵成為華軍的戰俘,英軍丟掉南亞地區最大的作戰集團,其他地區就像剝了蛋殼的雞蛋等待華軍吞嚥。
明智的印度人都能看出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縱橫嬌慣多年的英國人似乎在一夜之間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華國人正在成為南亞新的主人,倒向哪一方更有利太明顯了——從印度本土勢力倒向華國的速度來看,他們對於英國主子沒有多少忠誠。
制約華國完全控制南亞的因素只有這裡廣袤的土地和糟糕的交通條件,但這些在當地勢力的幫助下迎刃而解,當地嚮導和勞工幫了大忙,許多沒有鐵路的地方靠無數當地人運輸後勤物資,效率不高,但好過沒有。
三個月內華軍進入德干高原南端、西北沙漠地帶和北方華國邊境,一個機械化步兵旅出現在阿富汗邊境,對中東地區虎視眈眈。三十多萬英國人成為華軍俘虜,這其中大部分是衣冠楚楚的平民和所謂的貴族,不過將來在戰俘營和建築工地上,這些人的紳士風度將會蕩然無存。
丟失南亞對協約國的打擊無論如何誇大都不為過,英國失去了最重要的原材料產地,中東石油通道面臨被截斷的危險,南亞豐富的人力資源也無法繼續使用,英軍控制的印度士兵和軍官軍心不穩,國內工業慢慢陷入停滯,海軍戰艦和陸軍擴編陷入困境,更不利的影響將會在未來半年到一年內逐漸浮現。
對於南亞的處理方案已經存放在總參檔案室內,此時拿出來略加修改即可。按照規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