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部分(第3/4 頁)
之中,好不容易穿過了大霧,又碰上了大片瘴氣。即使最老練的高山族原住民也不敢說在大山中毫髮無損,只能怨他們運氣太差。
不過最終還是抵達了目的地,希望時間沒有拖延太久。山地二旅最前方的偵察兵距離戰場不過幾公里,能清楚的看到天空中飛翔的轟炸機。以最快的速度與山地一旅匯合,等待大部隊前來的時間,轟炸機已經完成使命,搖搖翅膀返航。而山谷兩側七個山頭,從遠處看不到火焰的身影,全部籠罩在了濃煙之中。
隨著越來越濃的二氧化碳進入肺部,野間中將感覺自己呼吸困難、喉嚨似乎就要灼燒起來,不遠處的大火帶來的高溫已經不能困擾自己。看著無數計程車兵葬身大火,或在濃煙中掙扎、最後痛苦的倒地,野間知道華軍使用的是什麼武器了,東京就是覆滅在這種武器之下。
“野間。救救我,救救我,我讓你當總督,快點來救救我!”淒厲的呼救聲從身後傳來,那是被壓在圓木下的佐久間大人。爆炸產生的衝擊波掃平了他的臨時木屋,圓木壓死了兩個寵妾、秋明一道和鐵男,自己幸運的只是被壓斷了腿。
不過佐久間離死亡也不遠了,即使有人將他腿上的圓木抬走,也不可能從這修羅地獄中逃脫,死亡是他唯一的命運,而野間也是這麼認為的。他沒有拯救總督大人,而是試圖組織倖存計程車兵向外側的山下轉移,只要離開濃煙範圍,就有活下去的希望。
希望只維持了不到十分鐘。濃煙中的劇毒還是摧毀了這名戰將,他倒在了突圍的路上。事後的統計無法進行,因為死亡的日軍士兵遍佈每一個山頭,華軍沒有那麼多精力逐個山頭梳理。不過倒是有兩千多名日本士兵成功的從濃煙中走出,但在外側懸崖面前止步,在尋找下山道路的過程中又有一千多人昏厥或者掉落山崖,七百多人下山,其中四百多人被匯合後兵力充足的華軍發現,三百多人進入茫茫山林,缺少補給的情況下。他們將面對惡劣的環境。五十年後臺灣省居民在山區發現了一個野人,最後據推算,這名野人正是此次戰役之後逃脫進入山林的日本士兵。
此戰之後日本在臺灣的軍事存在徹底消失,華軍完全掌控整個臺灣島。並與北邊的琉球群島連線在一起,組成堅固的太平洋防禦線和出擊基地。
如果華國海軍主動出擊,完全可以截斷英美運輸船通往天津港、威海港等的海路,第一條島鏈到手,依託島嶼港口和鹿兒島港、濟州島等地,完全可以派出潛艇襲擊西方運輸船。**盟軍在北方的近六十萬軍隊。需要海量的後勤物資,一旦截斷海路,華軍將處於絕對優勢地位。
不過,在海戰決出勝負之前,華國海軍不想分心,他需要將全部精力都放在遠征艦隊身上,這也讓盟軍運輸船隊獲得良機,大量物資源源不斷的輸送到盟軍士兵手上。另外,這也讓盟軍認為華國海軍實力不足,更加放心大膽的加大輸送力度。
海戰的結果如此重要,它體現在多個方面,遠征艦隊如果獲得海戰勝利,就可以掌握遠東海域的制海權,完全封鎖華國附近水域,保障運輸船的安全。還可以沿途炮轟華國海邊城市和工業基地、造船基地,從廣東沿海到黃浦江沿岸,再到長江中下游沿岸,是華國工業最密集的地帶,也是華國的精華所在,一旦失去海軍的保護,華國將沒有能力保護所有的沿海,遠征艦隊可以任意打擊華國沿海每一個城市,來去自由。
如果華國取得海戰勝利、控制遠東制海權,就可以封鎖盟軍航道、階段後勤運輸線路,北方的六十萬大軍將失去後勤補給來源,憑藉天津渺小的軍工廠,是無法滿足大軍大規模戰爭消耗的。至於陸地運輸,更是一個玩笑,以俄國脆弱的運輸能力、跨越半個地球的距離,這六十萬大軍足以將半個歐洲拖垮。
單憑北方六十萬盟軍是無法擊敗華國的,這是所有人的共識,所以才讓遠征艦隊顯得如此重要。掌握了制海權就能掌握霸權,這個真理再次體現的淋漓盡致。
蘇門答臘島北端安達曼海海域,遠征艦隊從孟買出發,經過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抵達緬甸仰光進行短暫休整。從這裡進入馬六甲海峽抵達新加坡後就是南中國海,到那裡就意味著進入了華國海軍的打擊範圍,意味著進入戰區。在香港淪陷後,遠征艦隊還有法屬印度支那的金蘭灣、美國的馬尼拉港可以停靠,這兩個港口將是遠征艦隊作戰的前沿休整港口,而新加坡港將是遠征艦隊的母港。
海戰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結束的,不是雙方在大海上碰頭、噴射炮彈後就可以完成海戰,艦隊需要港口休整、補充物資彈藥,需要在茫茫大海上找到敵軍艦隊的位置,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