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部分(第3/4 頁)
量的消耗。即使能夠承受,對於國家和平民的傷害也不小。對於經濟發展和國力提升非常不利。這是呂梁希望結束戰爭的最主要原因。
1905年7月21日,海軍陸戰隊歸國並從杭州登陸,另外海空軍幾支部隊等也相繼回國,呂梁並沒有擴散訊息。也沒有舉行大規模的迎接慶祝活動,一是因為戰鬥還沒有結束,只有在談判結束後才能知道有沒有從戰爭中獲得最大利益;二是因為現在國內的氣氛不允許進行輕率的慶祝活動,南方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主要地區都面臨著洪水的威脅。
迎接回國部隊並進行了簡單的慶祝、表彰活動後,呂梁立即趕往位於長沙的抗洪搶險指揮中心。並在這裡一直待到了八月中旬。
從今年六月開始,長江中下游流域普降大雨,氣候反常使汛期延長,鄱陽湖、洞庭湖等地區水位暴漲,幾千萬民眾受到洪水威脅。
洪水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又有認為因素的原因,早在18世紀,四川盆地和川陝楚交界地帶就佈滿了來自外省的“來人”和“棚戶”,大批流民進入深山老林,刀耕火種。無土不墾,古老的植被被年復一年的遭到嚴重破壞,泥沙隨雨盡下、故漢之石水斗泥。長江干流上游和各條支流的災難性泥沙,墊高了江底,並在中下游地區堆成了大片大片的洲諸,而農戶為了生存又在洲諸上開墾,阻塞水路。
另外晚清政治敗壞、水利年久失修,長江的“血管阻塞症”越來越嚴重。晚清甚至城裡沙田局,不管水道是否通達,專以出賣泥沙為能事。洞庭湖、鄱陽湖等地區圍湖造田。使得物華天寶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喪失了抗旱排水的基本功能,要不洪災,要不大旱。
北伐後,長江中下游地區被納入華國的統治範圍。由於呂梁片面的強調經濟發展,忽視了對地方環境的保護,使得人為的破壞更加嚴重。尤其是高產稻種的普及和科學種田、農業機械的推廣,農村勞動力得到極大提升,大量荒地荒灘被開墾,客觀上增加了洪災的破壞性。
基因人思維呆板。普通人受時代的侷限性意識不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而唯一體驗過環境保護的呂梁又過於心急。在這個時代吃飽飯是第一問題,其他的都要為此讓路,國家貧弱、沉淪太久,所有人都沉醉在高速發展的喜悅中,而沒有意識到災難即將到來。
雖然沒有有意識的進行環境保護,但建國一年多來南方的水利設施建設與舊社會不可同日而語,尤其是廣東、廣西、福建三省,大小水庫、堤壩、排水設施、灌溉水渠等的建成使這三省的洪災被控制在很小的範圍內。
兩湖、兩江等省份的水利設施建設主要集中在農田灌溉方面,對於長江干支流堤壩的修固等工作沒有被列上政府工作日程,這也是洪水到來後各地屢現險情的主要原因。大規模水利設施建設需要的投資不是個小數目,也許財政可以支撐這個支出,但國內工業所產出的資源有限,道路、鐵路、建築、軍事等用途基本耗盡所有的水泥、鋼材,要想改變這種局面,還是要在工業上下功夫。
抗洪搶險指揮中心內,呂梁正聽著指揮部的彙報,情況倒沒有惡化到無法承受的地步。二十萬正軌軍和三十萬預備役軍隊正奮戰在長江干支流各關鍵地段,當地人也被政府組織起來,青壯年組成搶險隊,危險地帶的平民被安全轉移。主要干支流幾處決堤也因為反應及時很快被堵住,目前統計數字看,受災民眾四百多萬人,受災田地面積九百餘萬畝,包括群眾和抗洪士兵在內,洪水造成的傷亡人數為四百五十三人。
另外,沙袋、帳篷、糧食、藥品等抗洪搶險物資因為近兩年的發展和道路建設,得以迅速的運抵抗洪前線,但在山地等地段道路難行,許多地方被洪水塌方阻斷,那裡的抗洪搶險進度緩慢。部隊的卡車、吉普車等運輸工具發揮了巨大作用,從上海江南造船廠運來的二百艘衝鋒舟也在抗洪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為洪災,華國從政府到軍隊,這個不太成熟的體系透過組織和運作變得潤滑起來,可以說目前沒有哪個國家擁有比華國更強力的組織能力。
比起後世的1931年特大洪水、98特大洪水,1905年的洪災規模並不太大。華夏曆史上發生的自然災害太多了,特大規模的災害屢見不鮮,在封建社會,乃至民國時期,政局的混亂和對平民的忽視導致死傷人數巨大,而史書中很難見到對於災難的詳細記載。
不記載並不代表著損失不大,封建和民國統治者可以對巨大的自然災害視而不見,但呂梁不能,華國政府不能。每一個人都有生存的權利,每一個人都有對統治者要求保護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