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部分(第3/4 頁)
一個個像下餃子一樣,我還沒反應過來,就“撲通撲通”全部跳進了鍋裡,我根本沒有思想準備啊。
何況只救了楊彪一個就搞得我幾乎撞牆而死,若是真要把那近二十名老臣全部接住,空有九陽神功而沒有乾坤大挪移的我必然會被砸得骨斷筋折。
僥倖存活下來的楊彪卻肯定不願意正式為新朝出仕,於是我也同意讓他進入太學院傳道授業——楊家的經學造詣也是後漢屈指可數的大家。
“玄德,”我繼續點名,“你是涿郡人,熟悉北方軍馬之事,便請為我做一任雁門太守,安定一郡百姓吏民吧,雲長和益德不妨同去雁門。”
“備先拜謝王上!”劉備直挺挺拜倒在地毯上,卻又道,“備斗膽替關羽、張飛二人說一句,請王上憐惜此二人的武勇之才,委以重任遣其驅使,以彰王上任人唯賢之聖德!”
我不料他竟然這麼堅決,問道:“你二人的意思呢?”
張飛代關羽答道:“我等得蒙王上不棄,免了族滅之死罪,已是感激涕零,若能蒙王上驅使,當盡心竭力,不敢有違。”
說實話,他們的態度實在讓我有些難以接受:劉關張不是應該抱成一團永不分開的嗎?
但我想了又想,又令程昱取出州郡官員名錄,草草掃了一眼,才道:“這樣吧,雲長為雲中太守,益德嘛……先做朔方太守吧,此三郡皆為幷州邊郡,緊鄰塞北草原,常有異族出沒,你們當相互支援,為本王同守邊疆。”
稍微對這三郡有些瞭解的人都知道,朔方、雲中、雁門三郡從西到東依次排開,就是幷州最北部的地區,如果我要害他們,實在用不著將他們安排在同一片地區,完全可以分散開來逐一消滅嘛!
劉關張三人同時拜倒,納頭稱謝不表。
我又看了看趙雲:“子龍……你去上谷,也做一任太守吧,上谷距離雁門……似乎也不是很遠吧。”
看我多好心。
趙雲一怔,納頭便拜:“謝王上信任。”
“待吏部發文之後,你們便準備上任吧,”我擺了擺手,“北方的冬天可不是那麼好過的,早些上任也好早些安定民心。”
四人齊齊稱是。
至於來敏,我覺得自己與他頗有緣分,便調來內務院做了副院長,讓韓暨終於輕鬆了許多。
而糜竺、簡雍等人的任命和處置,則交給了吏部,我也不願事無鉅細全部操心。
-
中華七年,公元200年,十一月,我正式統一了全國,平定了舊漢所轄的一十三座大州,戶部記載,共計有五千二百萬左右的民眾——因為這幾年來解放了大量的隱戶,並重新規範了戶口登記——隱隱然幾乎達到了東漢的頂峰資料。
這一切無不令人欣慰。
次年,在群臣的一再勸說下,我終於登基為帝,以蔡琰為後,以賈羽所生的長子刺兒為太子,開啟了對全中國的統治。
在我起兵期間立下了汗馬功勞的文臣與武將們紛紛被追加了食邑,以賈詡、程昱、王烈、劉政、國淵、邴原、衛覬、龐柔、杜畿等人為核心的文臣集團,以徐晃、李典、秦陣、拓拔野、龐德、張遼、甘寧、太史慈等人為核心的武將集團中最具代表的十餘人,則被破例加封為公爵,最早追隨在我的左右、公認功勞最大的賈詡,其食邑達到了兩萬戶。
這一年,我才二十五歲,我還可以統治這個龐大帝國很久很久。
久到我恐怕都要無聊得發瘋。
我恐怕不會發兵漠北,或者親征西域、東渡扶桑、南下大洋,去打造一個日不落帝國。
我是個充滿不切實際幻想的人,卻又是個很現實的人,我知道守不住。
我只想堅持自己的某些想法,在自己統治期內,將這些想法慢慢地灌輸到精英官員的思想中,傳播到數以千萬計的人民中。
我不知道我會不會成功,或許會失敗,因為我自己甚至都不太理解這些想法的內涵與精髓。
但我會一直嘗試下去。
這是我的故事。
這貨不是馬超。
【全書完】
後記曾經的結局
【這是最早放出來的結局,大約是30萬字左右時寫就的,被不少讀者大肆批評,後來我刪掉了,此為紀念】
我摟著新納的侍妾,正待調笑幾句,廳門卻被人一腳踢開。
“放肆!”我扭頭大喝,映入眼中的是一柄滴血的刀。
刀名小黑。
“你這是要做什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