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部分(第3/4 頁)
杜正倫:“那依照杜侍郎的意思,又該如年辦理
杜正倫遲疑了一下,考慮片有才有些為難的說道:“殿下,老夫已經連續幾天向朝廷求援,不過朝廷的效率您也清楚,說是馬上就能調撥糧草前來。但經過三省六部審議,再交由陛下批准,這經過就難免有些拖拉,所以老夫想殿下您能不能直接”
杜正倫的話沒說完,但意思李泰已經明白了。無外乎杜正倫想借他在李世民面前的影響力,讓李世民下旨,從上而下的進行督促,問題解決的效率能高一些。
杜正倫算盤打得很精,但是,即便是李泰按照他的想法去辦,從各地酬糧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再者說,按照從水患發生的時間推算,這籌集糧食的聖旨恐怕已經下到各個州府了。目前應該是各個州府在酬糧的時間。即便是李泰給李世民寫信告知河南道的情況,也未必有多大的用處。';’ 而災民的賑濟問題卻走到了刻不容緩迫在眉捷的時刻,沒有多少時間能夠用來等待各地的州府將糧食送來。
李泰內心的分析在杜正倫看來是在猶豫不決,急忙在李泰身邊小聲的說道:“殿下,老夫這幾天計算過,如果不進行以工代賑,那麼河南道各個州府的糧食互相調運,能不能等到朝廷大舉調糧猶未可知。一旦開始以工代賑,口糧作為酬勞發放下去,是一定,所以老夫才求助於殿下幫助。”
杜正倫的一個,“求”字。讓李泰有些坐不住了。從遠了說,李泰在掖庭宮前就算虧欠了杜正倫的,到現在一同以欽差的身份來到河南道,杜正倫在明裡暗裡也算是不計舊仇的維護他。
加上杜正倫身為李世民重視的老臣,這一個“求”字不得不讓李泰開始重視。
“杜侍郎,都是為了災民。且莫再說這個“求,字。”李泰面色沉寂,低聲說道:“杜侍郎。不是小王推託,如果小王寫信能夠有用處的話。小王可以立刻就寫。但是還請杜侍郎仔細考慮,若是十天前小、王寫信還能有些作用,但從水患發生到現在這麼長時間過去了。朝廷該辦的事恐怕已經辦了。小王再寫這封信有些多餘不說,效果也不大。您說是吧。”
杜正倫仔細考慮一下李泰的解釋,點點頭,算是接受了。 但他心中仍然為這災民的糧食問題擔憂,忍不住向李泰詢問:“殿下,您說的老夫也明白,但是除了等待朝廷的糧食調撥,就沒別的方法了嗎?”
李泰心道:“有,遠了不說,就在這洛陽附近就有足夠的糧食來賑濟災民,問題是誰敢下這個命令。”《》 李泰考慮半天,在心中計算清楚,在問道:“杜侍郎,河南道都有哪些州縣缺糧?”
杜正倫脫口而出:“殿下,若說是遭災的州府幾乎都缺糧食,但以河南府的洛陽為中心,除去洛陽,就沒有不缺糧食的,越是離洛陽近,缺的越多。遠些的還好點。就是這個洛陽,也還是因為殿下拿出貼己的錢買糧,才算緩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殿下如此的高風亮節,待他日回到長安,老夫一定會細細的對眾臣和陛下訴說。”
李泰對杜正倫的買好。笑著擺擺手,說道:小王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不值一提,不過
李泰客氣了一句以後,話音一轉,神色莊重的說道:“不過杜侍郎,你有一點說錯了,洛陽這裡不缺糧,不僅僅是洛陽,就是洛陽周邊都不缺糧。”
“糧食在那裡?。
聽到李泰若有所指的說法,杜正倫心中一喜,急的的問詢。李泰是一臉神秘,微笑著卻不說話。見到李泰的神情,杜正倫皺眉思索了一陣,忽然心中一
“殿下。你說的糧食莫非是,,?。
李泰緩緩的點點頭。
杜正倫卻是神色大驚:“殿下不可,萬萬不可,千萬不能打那些糧食的主意,你我都沒有權利動用的!那些糧食只有到了國家存亡之際,由陛下下旨,才可以開啟糧倉的。我們是萬萬動不得的。”
“有什麼動不得的?難道就看著這百萬災民無家可歸嗎?這個時候還不算是國家存亡嗎?百姓沒了,還有國家嗎?”
杜正倫眉頭緊皺,半晌之後,還是說道:“那些不行。你我雖然負棄賑災,但還是沒權利動用那些糧食。小,
雖然杜正倫說的很堅定,但神色中的猶豫出賣了他的內心。
李泰不緊不慢的喝了一口茶水,緩緩的說道:“洛口倉也叫興洛倉,位於鄭州管轄之地存糧數百萬石。建於丘陵之上,不僅地勢險要,再且土層堅硬、乾燥,又有水路運輸之便。自洛河逆水而上可達東都洛陽,逆黃河而上可達陝西潢關和京城長安,順水而下可達山東至海口。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