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第2/4 頁)
看。但是若是州府糧倉,別說下官沒有權利檢視,就是您下令檢視,我敢保證,絕對是滿滿的,和賬冊上的分毫不差。”
李泰停住了買過門檻的腳步。就這樣一腳在裡一腳在外的問道:“你這話是什麼意思?你剛剛不是還說州府糧倉裡的存糧不足一成了
郭明勳將李泰攙回屋內,將他按在月牙凳上,又為李泰倒了一盞涼茶:“殿下,您先別急,喝盞涼茶壓壓火氣,聽我慢慢說。”
看到李泰將涼茶喝淨。郭明勳緩緩的說道:“我說的州府糧倉存糧不足一成是說真正屬於州府的不足一成。但您去看肯定是滿倉的存量,和賬冊上的丁點不差。這是因為,剩餘的那九成雖然存在州府糧倉,卻不是州府的。而是那些糧商的。”
李泰現在明白了郭明勳為什麼不同意李泰去檢視州府糧倉。即便李泰去了,面對滿倉的糧庫,只要那些官員一口咬定,這些糧都是官糧,他也說不出來什麼。官府糧倉,每年都有長安下來的官員來檢視,估計這個洛陽刺史就是這麼糊弄過去的。
“這事我聽說過。這個鄭刺史糊弄上官檢查還真是一把好手。不過這些糧食畢竟都是糧商的,若是那些糧商將糧食都提走了,這麼大的窟窿他怎麼填補?他會這麼辦?”
“這很簡單。”郭明勳苦笑一聲:“殿下,這幾年都是風調雨順,官糧收上來的充足。按照往年的慣例,秋後官糧入倉,就將這個窟窿頂上了。而上官來檢查糧倉的時候,見到滿倉的新糧,又能和賬冊對上,自然就沒有問題了。”
“還有問題。這官糧最終去那裡了?”
“官糧自然是賣給那些糧商了。
李泰在和郭明勳的問答中瞭解了這州府糧倉背後的的交易流程。按照唐朝儲糧的規矩,這每年都要收新糧充實糧倉。新糧在糧倉裡存糧三年,出去損耗之後,在第三年的新糧入庫之前低價賣給糧商或者百姓。
這個鄭刺史就鑽了這個空子,他不等新糧存夠三年就都賣了出去。糧款卻掌握在他的手裡。但他卻沒有直接讓糧商將糧食拿走。而是存放在官倉中,陸續的運走。這個過程持續一年,到新糧入庫的時候,才徹底清倉。
而長安來的戶部安員在檢查糧倉存糧的時候都是在新糧入庫之後,這個時候糧商還沒有將糧食運走,自然的官倉皆滿,沒人會挑出麻煩。或者戶部官員前腳月網走。這個鄭刺史後腳就開始向外運糧。
等到三年後,這批糧食該低價出售的時候,他鄭刺史在將糧款按照陳糧的低價交給府衙,這樣一來新糧和陳糧的差價就歸到了他的腰包小如此說來,這個鄭刺史還真想到了一個發財的好方法。
明白了這個過程,李泰卻又發現個問題:“郭縣令,今年的新糧卻還沒等收上來,就遭災了。那麼你剛剛說的州府糧倉滿倉的糧食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還能是哪裡?那些糧商借給鄭刺史。”話已經說到這個程度,郭明勳就開始痛快了起來:“雖然我不知道州府糧倉的糧食從哪裡來的,但猜也能猜到一二。別看州府糧倉裡現在是滿倉糧食,但我敢肯定,沒有多少是真正的官糧。一部分是從糧商手裡借來的,一部分是在縣衙糧倉借的。這些都是為了應付殿下和杜侍郎的。”
“那麼說你這個洛陽縣衙舊,“六也借糧給他了。李泰皺眉問 “借了。”周縣令現在真的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了:“不滿殿下了,在水患來臨之前。我這縣衙糧倉的存糧也不過是賬冊上的七成,剩下的那三成也同樣被我賣了。這八成中,因為方便,被州府糧倉借走了四成,給我留下的也不過是三成多點。就是這三成,前些天在杜侍郎來到洛陽之後,鄭刺史還排管家來和我借糧,那個時候我看到滿城的災民,心生憐憫就沒有借給他,還好,沒等他伺機報復我,就被杜侍郎指派到外縣主持賑濟災民了
“我再問你,若是沒有這個水患,河南府的各個糧倉存糧能夠有賬面的幾成?。
郭明勳想了一陣。在心裡將歷年的糧帳過了一遍才說道:“殿下,別人我不知道小單單說我這個洛陽縣吧,往年的存量基本都保持在八成左右,我想別的縣也應該是差不多。滿倉的是肯定沒有,就是不偷賣官糧。也要有正常的損耗。”
郭明勳停頓了一下,又說道:“殿下,有一點我需要說一下。往年鄭刺史賣的也只是州府糧倉裡的糧食,卻沒有將主意打到各個縣衙身上。至於今年,趕上了天災,或許是他實在沒辦法了,才來到我這個洛陽縣衙來借糧。”
“那這個,鄭刺史是否去別的縣衙借糧了呢?。
李泰的詢問讓郭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