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部分(第2/4 頁)
能過去。那些老幼之人就更不用擔心了,我們郭縣令已經在城外搭了窩棚,讓那些老幼婦孺和患病的災民住了進去,雖然是有些擠,但過夜還是沒問題的。而且窩棚附近還有官差和府兵在巡邏,沒人敢生事
。
“你們郭縣令就不怕災民聚集城外鬧事?”
李泰的這個問題讓楊鵬想了片刻才回到:“公子,您不一定知道,這些災民現在有吃的,餓不死。病弱之人還能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他們是不會鬧事的。”
聽到楊鵬的解釋,陳柱在一邊插言道:“公子,這些百姓和那些官員不同,只要他們有活下去的希望,就不會鬧事的。”
“陳柱,你的話讓我想起了一句俗語。”李泰感嘆道:“那就是“官逼民反”只要官員有所作為,能夠給這些百姓一條活路,他們就會忍辱的活下去。可是偏偏有的官員恨不得將治下的百姓當成牲畜,不停的壓榨錄削,不給他們一點活路。”
“百姓將他們當成了父母官,他們卻只把自己當成父母,忘記了還是吃著朝廷俸祿的官員。不僅如此,他們還是惡父鬼母,恨不得治下的百姓死絕了,他們才高興。這種人渣就不該留在人間
李泰這番針對官員的惡狠狠的言論,不僅僅是讓陳柱不敢搭言,更是嚇壞了為李泰引路的楊鵬。陳柱還好點,知道是李泰想起了小山的經歷,但楊鵬是什麼都不知道,見到李泰大肆乖張的抨擊著各位官宦,他嚇的根本不敢出聲。想起剛剛還想著和李泰討要賞錢,現在一想,心中開始慶幸,多虧沒有出聲。
看著眾人面面相覷不敢出聲的樣子,李泰也埋怨自己。在這些人面前說這些都是沒有用的,反到惹得大家都不痛快。
嘆息一聲民生的困苦,整理一下心情,李泰對著噤若寒蟬的眾人微笑道:“好了,我們不說這些了。對了,楊鵬,網測我在粥鋪看到那些熬粥的人好像不是衙門裡的官差,到像是災民,那是怎麼回事?。
“楊冊一本正經的說道:“回公子,那些就像公子所說,他們的確是災民。這賑濟災民的事情多,衙門裡的差役人手不夠用,郭縣令就想到了這些災民身上,讓他們也出點力氣。在那些災民裡面挑出來百十個身強力壯的,讓他們幫著衙門熬粥,衙門管他們一家人的吃飽下不咱!”那紋麼說。紋些災民肯定要搶著幹了” ”
“那是當然楊鵬說道:“第一天就是因為有人沒被挑上,差點鬧出事來。後來也不知道哪位想的高招。每天早上都挑一次人,還不許重複,這樣才算是安穩下來
“輪流來,誰也不吃虧,這個想法好。”李泰對這種變相的以工代賑在心中頗以為然。這種做法也合乎他心中的想法,他在陝州也想到了這個辦法,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可行。
解決了心頭的幾點疑惑,李泰也就隨意的和楊鵬聊起洛陽附近的民生問題來了,越聊下去,李泰對楊鵬就越感覺有趣。這個楊鵬不僅對洛陽的事情數如家珍,就是對周邊的州縣瞭解也是頗深,加上語言恭謹風趣,稱得上一個。“妙人。”
陳柱也不時的跟在其中搭言。有意思的是,楊鵬明顯的將陳柱和他當成了一個階層的人物。和李泰說話的時候還需要考慮後再回答,但和陳柱交談的時候卻不藏著那麼多心機。後來李泰索性也不說話了,就聽著陳柱和楊鵬之間談論著一些風月民俗之事。
陳柱是有心幫著李泰套話,開始的時候楊鵬的言語還比較謹慎,後來在陳柱的刻意拉攏下,漸漸的也就放開了。雖然楊鵬還保持著戒心,沒有說一些陰私之事,但也不像面對李泰那樣,一問一答的無趣。這一路行來,李泰雖然沒有在他嘴中聽到官場是非,但對於民間民情到走了解了一二。
李泰聽著正過癮的時候,楊鵬忽然停了腳步,指著身側的一棟角門說道:“公子,這就是刺史府的後門了,您要是找親戚還是從這裡進去比較近。若是公事。我再帶您饒上一圍去前面的正門。小,
李泰想了一下,並沒感覺這前後門有什麼區別,對楊鵬笑道:“那就有勞你去叫門了。”
楊鵬跳下馬來,網要邁步。忽的轉身對李泰說道:“這位公子,刺史府的門房認識您嗎?若是不認識,我該怎麼和刺史府的門房介紹您呢?。
“你就說長安來的李泰要見刺史或者杜正倫。”
“好了。小。楊鵬吆喝一聲。快步的跑向角門。
“啪啪啪。”楊鵬一手扶著腰間的橫刀,一享用力的拍著大門上的獸環,嘴裡還喊著:“有人嗎?來客人了
角門無聲無息的開啟,一今年約五旬的老漢將門開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