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第2/4 頁)
的意見,不是武松變得心慈手軟了,而是他覺得還不到時候,他的目的可不止回鶻一地,整個西北乃至整個絲綢之路的盡頭都是武松的目標。要嗎不戰、要打就一戰而定西北。
為了防止方臘衝動壞事,武松只能向他提前報露出自己的意圖。直到聽完後方臘才轉怒為喜,並且由衷的佩服起武松來,自己缺少的就是武松這種大氣,如果自己當年也能有武松這種霸氣……想到這裡方臘情不自禁的打了個寒戰。如果自己真的那麼完美,那武松還會不會留下自己?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且不管方臘是如何猜忌武松的心思,方臘走後,武松就再次忙著舉行科舉大事。這已經是華國立國後的第三次科舉了。前兩次的中舉考生都被武松委以重任,但是武松這次卻要換換花樣。由中舉的考生替換無能的官員,剩餘者才會繼續被派往外省赴任。武松這麼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要告訴天下的讀書人,赴任並不代表就有鐵飯碗。哪怕你沒有錯,只要有比你更優秀的,你就會被無情的淘汰。想要繼續做官老爺,想要做人上人,那你就要玩出命來做點成績,否則只能被淘汰
武松現在也不害怕了,自從經過幾次肅殺和外放之後,那些言官清流再也不敢亂放厥詞了。至於那些以死相諫的……真敢這麼做的早就死光了,這種人已經在華國內絕種了,至少在武松統治時期內是不會遇見與他相抗的清流了。
經過前一段時間的政績審查,各地官員的好壞武松早已銘記於心,除卻那些平庸而又勉強升任的,面臨淘汰的官員竟有近百人之多。這百人都不是犯官、他們也沒有錯、他們只是無能而已。為了這些人離職後的出路,武松著實費了不少腦筋,這些人雖然略有無能可卻多以強過那些市井小吏。用之不當、棄之可惜、再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武松只能在開一間獨特的學院,那就是後備官員培訓學校,簡稱官校。
官校的課程很複雜卻也很簡單,說白了就三項,合理的運用人才、合理的援用物資、以及分案解疑。
時光如逝、經過幾天的審卷評估之後、這次的榜單終於出來了。遼國、西夏的舉子只佔十之一二,其他大部分的名單都被江南的學子佔據了,就連武松最早佔據的山東河北等地也是寥寥數人中舉。武松看著這份詳細的榜單深深皺起了眉頭,這些核審的官員都很盡心,上榜的舉子平的也是真才實學,可是武松就是高興不起來。
最初的兩年還算錯,西夏、遼國等地也多有舉子上榜,可是這些人都是崇仰漢家文化的高官富族子弟,經過兩批的篩選之後,夏遼兩地的舉子明顯有斷流的特徵。這可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不加以留心很容易再生出別的變故。為了穩定夏遼兩地的民心,為了鼓勵夏遼兩地的學子,武松特意又在落榜的舉子中選取了二十名恩賞舉人,並且把他們派往官校任學。
為了華國的興盛,武松可算是煞費苦心了!無論近的遠的、善的惡的、武松統統做了一遍,剩下的事只有盡人事聽天命了。
1116年三月、在農忙的春耕過後,武松終於決定對南宋下手了,這也是大戰的前兆……
(本書可能又要上分類推薦,藉此機會,本書將要再次小小爆發一下。喜歡鐵血的朋友們不要錯過了。)
第一第一百七十二章 徐圖南宋
自從三月初,與華國接壤的守城官員就發現往來的商人多了起來,這些商人或是三五成群或是數十人一幫,最為醒目的就是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多是身強體壯之士,其中多人身上還有明顯的肅殺之氣。那股肅殺之氣是如此的明顯,乃至於過往的平民百姓都能明顯的感覺到。
守城軍士不是感覺不到,更不是看不到,而是他們實在不想給自己找麻煩。華國境內絕對不可能有數量如此眾多的悍匪,唯一的解釋就是這些人都是軍人。知道又怎麼樣,別說華國沒有明著打過來,就算打過來了南宋能抵擋得住嗎,敢抵擋嗎?就連兇如虎狼的遼國和西夏都被華國吞併了,積弱的南宋又怎麼能興起反抗的念頭。
雖然明面上沒人敢說,但是大家都知道,即便不開戰,用不了多久南宋也會被華國同化。可惜這好像只是一個美好的奢望,武松並不想等那麼久。
三月中旬、有關徽宗失德和貪官害民的告示突然如雪花一樣灑滿南宋的各個角落,與此同時,華國的大軍也已雷霆之勢撲向南宋的邊城。
武松高座南征大帳的帥椅中,極度無聊的聽著林沖等人的彙報,無非又是多少人開門獻城之類的。武松已經料到這次戰事會很無聊,但是絕對沒有料到會無聊到這種程度。這那裡是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