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第1/4 頁)
楊毓想到了此處,眼眶不由的也是一紅,她抿著唇,面色悲慼卻帶著果決道:“晉人不絕,大晉不絕!”
桓秋容緊緊的抓著楊毓的衣袖,雖忍住似那些女郎們嬌柔的扶舟作嘔,卻也是慘白著臉。一聽楊毓這句話,桓秋容眼淚轉眼間就自那雙小鹿似的雙眼滾落,心間狠狠的道:“收復河山指日可待!”
阿桐扶著孔夫人自船塢裡出來,正聽見二人的話,目光也不由得看向那隱隱約約的土地,低低的道:“真的能收復河山麼?”
孔夫人緩緩轉過臉看向阿桐,目光嚴厲的道:“若是你也無此信念,那真真是白費了當年王公為你司馬家義固君臣、維護帝室。也白白費了你這多年離鄉求學。”
孔夫人口中的王公,乃是琅琊王氏的王導,他協助先帝穩定政權,襄助琅琊,先後平定“八王之亂”、“王敦之亂”,若無此人,司馬家難以坐擁江山。也正因如此,才有了那句“王與馬,共天下。”
阿桐秀雅的眉微微一蹙,揚聲道:“阿桐立誓,此生定勵精圖治報效君上,與胡人不死不休!”
阿桐年紀尚小,卻眸光堅定,此言一出,大有披靡天下的一番氣勢。
孔夫人激動的面色轉笑道:“孩子,記得今日之誓!”
阿桐眼看著士人們淚灑衣襟,國土漸行漸遠,將這幅景象深刻於靈魂之中。(。)
☆、第一百六十五章 品茶雀舌
日垂山巔,華貴無匹的大舟緩緩靠岸。
再次回頭,岸的另一頭,已瞧不清楚。士族們搖晃著虛弱的身子,被下僕扶著下舟。岸邊,幾十輛四輪朱漆雙頭馬車等在岸邊,放眼望去綿延數里遠。
營地中的下僕們有條不紊的生火煮食,突見有舟靠岸,不自覺的衝著舟來的方向看去。
一股熟悉的煙火味兒鑽進鼻尖,楊毓踏下搖晃的舟,再次踩在堅實的土地上,已是南方。
天色已暗,是無法再行路的,眾人到了此處,終於鬆了一口氣,已過天塹長江,胡人再不能追來,又因徹底離開了北地,心情皆是沉重,下僕搭建好帷帳便安歇下來。
次日一早,聊城陳氏、劉氏、黃氏三家辭別車隊,準備往更南方的閩州去。車隊又縮小了一些,馬車悠悠再次上路。
過江的一個月以來,天氣皆是連綿的陰雨,今日也不例外,雖行在平整寬敞的官道,總還是免不了泥濘,隨著南方細雨的飄搖,終於即將抵達金陵。
“止行!”外間的下僕高喊一聲。車輪因遇水顯得有些發澀,馬車復行幾步,發出“吱嘎”的聲音,緩緩的停了下來。
雖是盛夏,綿綿細雨伴著絲絲涼風迎面撫來。路旁偶爾路過士族的牛車,青牛步履行的遲緩又優雅,著實賞心悅目。牛背上搭建起的小屋,四面朦朧帷幕,既擋住了外人探視,也不耽誤坐在車中的人看外間的風景,隱約瞧見牛車上計程車人一身碧色寬衣大裳,頭戴漆紗籠冠,慵懶的斜臥於內。
牽牛的下僕身穿短打衣裳,外罩著一件茅草蓑衣,頭戴竹編斗笠,一手執著牛鼻環,一手拿著一條細細長長的鞭子,行路之間與飄散的朦朧煙雨一般悠然自在。
隨風飄動的簾幕應和著纏綿的煙雨,令人恍若置身於畫卷之中。
透過楊毓挑開的簾幕看去,靜墨笑道:“不愧金陵王地,真真是個舒雅之地。”
楊毓頷首而笑,收回目光。
榻几上散落著幾冊古舊的書簡與隨手放置的毛筆,楊毓扭扭脖子,活動了一下,再次執起毛筆,一邊在竹簡上書寫,一邊沉吟而思。
白玉香爐中的薰香嫋嫋的飄向空中,鑽進鼻尖,是沁人心脾的清香。靜墨遞上一杯熱茶。
楊毓聞聞覺得味道很美,唇間不自覺的揚起微笑,細細的抿了一口,更覺得此茶不凡,聞之清香,入口略澀,到了喉間,唇齒反而更現香味,濃而平緩,待到茶湯到了腹中,一股濃濃的暖意升起,全身頓覺舒緩。
:“茶蓋幽蘭加奶香,水中香高,水甘甜,略帶火味。”楊毓轉眸看向靜墨,笑道:“絕非凡品。”
靜墨聽聞楊毓的誇讚,不由得一笑,緩緩的道:“是裴將軍著下僕送來的,此茶名曰“雀舌”,是裴將軍途徑蒲州帶來的,聽聞此茶很是稀罕,許是時節不是產此茶的季節,將軍尋遍蒲州,也不過得到這一包。”靜墨說到這裡,復又揚手泡了第二泡。清亮的茶湯潺潺倒入暖玉杯中,濺起的茶湯如同山澗輕靈,涼風透過帷幕吹進來,將溫熱的氤氳吹散,暗香撲鼻而來。
楊毓再接過茶杯,輕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