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部分(第3/4 頁)
後沒什麼便宜佔。所以,只好將敵人胖揍一頓便班師回朝。有時候在班師回朝的途中還會被敵人追擊,吃個悶虧,窩一肚子火。
這種局面有沒有辦法扭轉?李潛心裡早有了答案。對於國家而言,戰爭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因為利益,這些利益可能是土地、人口、資源等方面。唐滅吐谷渾和高昌便是這種情況。還有一種是因為道義。比如大唐與高麗的戰事,便是因為百濟與高麗想滅掉與大唐的屬國新羅,新羅遣使向大唐求救,所以大唐才會征伐高麗。為了利益而戰,大唐能得到實惠,所以在滅掉了吐谷渾和高昌後才會加強對它們的控制,將它們的國土納入大唐的版圖。至於後一種道義之戰,大唐存粹是付出,得不到什麼好處,所以才會打打停停,出現反覆。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辦法便是將沒有好處的道義之戰變成有利可圖的利益之戰。
如何轉變?李潛腦海裡浮現了前世西方國家的殖民政策。殖民政策雖然充滿了罪惡和血腥,但這是對被殖民的國家而言。對於大唐而言,在佔領的土地上採取殖民政策可以消除反反覆覆的拉鋸戰,減少戰爭帶來的國力損失和人員傷亡,而且還能獲得豐厚的回報。所以,李潛一直在暗暗開展殖民方面的準備。具體的辦法就是利用錢莊刺激工商業展,慢慢將商戶變成具有資本家特色的企業主,並在適當的時候引導他們講目光投向殖民地。
這些說起來簡單,但真要做起來卻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需要李潛傾注大量的精力,所以在這件事情沒有做完之前李潛不準備當焦點,哪怕是李世民讓他做也不行。於是在李世民下了第二道封賞聖旨後李潛立刻上表請辭。
二八二章 侯君集
二八二章侯君集
李潛的第二此上表請辭的可就不僅僅是爵位和散官了,他連兵部侍郎以及現在幹著的駕部郎中、大唐錢莊總督等職務統統請辭,只差掛冠歸隱告老還鄉了。這哪裡是什麼請辭上表,簡直就是赤1uo1uo的撒潑耍賴。他這份上表分明就是在說,“陛下,您要再封賞我這麼重,我就撂挑子不幹了。”
看到李潛完全就是耍xìng子的請辭,李世民哈哈一笑,緊跟著下了第三道聖旨,這道旨意跟第二道差不多,唯一的差別就是取消了賜食實封三百戶。
這個食實封便是眾人眼紅的焦點。兵部侍郎是職事官,當這個官得幹大量的具體工作,坐在這個位置上若是幹不好會被上級乃至李世民訓斥,還會被下級擠兌甚至架空,成為別人的替罪羊,是否能得善終都很難說。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沒有能力的官員還真不敢覬覦這個職位。所以,李潛當這個兵部侍郎別人肯定不會眼紅。銀青光祿大夫是隻有品級不幹事的虛職,除了面子上好看根本沒什麼實惠。別人犯不著為此眼紅。
武威縣公是爵位,大唐立國以來封出去的爵位可謂車載斗量,但除了裴寂、長孫無忌、尉遲恭等四十三名功臣外,沒有任何一個食實封(這些人中裴寂、封德彝、杜如晦、杜淹等人已死),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從食實封與不食實封的差別說起。食實封就是被封的人在某個地方選定符合朝廷封給他數量的人家(比如三百戶),以後這些人家每年的賦稅不必上繳地方而是直接jiao給他。不食實封呢,就是按照每戶繳納的賦稅是多少乘以被封的戶數,每年朝廷將這麼多的錢糧撥給被封的人。
從表面上看好像。食實封與不食實封的差別並不大,而且不食實封還能直接領取,省了不少事呢。其實這其中的差別可謂天壤之別。先是戶與戶之間的差別。三口之家也可以算一戶,十口之家也算一戶,三口之家的賦稅總額能與十口之家的比嘛?答案很明顯,根本不能。所以,食實封被封的人可以在選擇農戶時儘量選擇那些兒子們多的(女兒多的沒用,出嫁了就不在這家jiao稅了),這樣就能多得一塊。其次是不食實封採取的雖然說是平均計算每戶的賦稅額度,但不可能每年都算一次,事實上有時候基本標準(每戶平均賦稅額度)十幾年不調整。所以,不食實封比食實封在這方面就差了許多。至於其他差別比如錢糧折算等等還有很多。總之一句話,同樣戶數的封爵食邑,食實封得到的錢糧比不食實封要高了三倍不止。
其實李潛根本不在乎這點錢。他現在可謂富得流油。當然,他有錢並不是因為他管著錢莊以權謀私得來的。他可以對天誓絕對沒有貪墨過一文錢。他的財富絕對是乾乾淨淨用血汗換來的。他的財富有三塊來源。一是四海商號的股份分紅。二是清河崔氏、太原王氏以及安興貴主動送給他的。這些財產可都是他拿命換來的,可不是別人以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