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部分(第3/4 頁)
8機槍和mg15機槍(這些老式武器大量裝備給留守部隊和黨衛軍),後來的mg42機槍也沒能取代mg34機槍。因此,現在時期德軍的機槍裝備十分雜亂,不過mg34機槍確實是通用機槍的鼻祖。”
mg34由毛瑟公司的海因裡希?沃爾默(heinrichvollmer)所設計,以萊茵金屬推出的mg30機槍(solothurn1930)改良而成,將原有的彈匣供彈改為彈鏈供彈、加入槍管套及提高射速到每分鐘800至900發。
mg34在推出後立即成為德軍部隊的主要武器,在西班牙內戰中,德軍士兵協助佛朗哥部隊作戰時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時mg34亦開始成為通用機槍的初型。mg34的生產需時很長,成本亦很高,每把須用49公斤(108磅)的鋼鐵以鑽削方式才能製造出重12。1公斤的mg34,而由於射速高,槍管較易過熱,也較易出現故障。
mg34可用彈鏈直接供彈,亦可用50發彈鏈裝入的單室彈鼓或75發非彈鏈的雙室彈鼓掛於機匣左面作供彈,但改裝成75發雙室彈鼓後無法直接改回彈鏈供彈。mg34的槍管可以快速更換,只須將機匣與槍管套間的固定鎖開啟,再將整個機匣旋轉即可取出槍管套內的槍管。mg34的扳機設計獨特,扳機護環內有一個雙半圓型扳機,上半圓型為半自動模式(印有“e”字),而下半圓型設有按壓式保險的扳機則為全自動模式
機槍模式時的mg34連兩腳架重12。1公斤,而中型及重機槍模式時可選重6。75公斤的三腳架或較大型、重23。6公斤名為mg34laffette的三腳架,除了一個可調式照門外,機匣左面有另一個翻開式的長程照門,亦可加望遠式瞄準鏡作長程射擊用途,甚至加裝潛望鏡以令射手保持在戰壕中射擊而無須暴露在火線範圍內。
該槍採用槍管短後坐式工作原理,有膛口助退器和消焰器;閉鎖機構為槍機頭回轉式,開鎖時透過槍機頭上兩側滾輪與槍管節套開鎖加速凸輪凹槽相互作用加速槍機體後坐;供彈機構有彈鏈和鞍形彈鼓供彈兩種方式。供彈方式的改變採用更換兩種形式的機匣蓋完成。彈鏈為開式金屬彈鏈,作輕機槍使用時彈鏈容彈量為50發;作重機槍使用時用50發彈鏈彼此聯接,容彈量250發。
輸彈機構為撥彈滑板式,用槍機帶動,可從機匣左右兩面輸送彈鏈,靠調換受彈器零件和供彈杆改變輸彈方向。鞍形彈鼓的容彈量為75發。
擊發機構為利用擊發簧能量擊發的擊針式擊發機構,發射機構具有單發和連發功能,扣壓扳機上凹槽時為單發射擊,扣壓扳機下凹槽或用二個手指扣壓扳機時為連發射擊。退殼挺為圓柱形,安裝在機頭內,槍機後退時,退殼挺後端撞擊機匣內的退殼挺襯軸而向前移動將彈殼丟擲。
至於mp38衝鋒槍,是德國佬根據地m18也就是花機關,等衝鋒槍的基礎上研發出來的一款全新的衝鋒槍。
它主要是德國佬用來裝備裝甲部隊和傘兵等兵種部隊的,值得一提的世是,它是世界上第一支成功地使用摺疊式槍托和採用鋼材與塑膠製成的衝鋒槍。隨後德國佬還會改進研製出更為先進的mp38/40式9mm衝鋒槍。
mp38式採用自由槍機式工作原理。復進簧裝在三節不同直徑套疊的導管內,導管前端為擊針。
射擊時,槍機後坐帶動擊針運動,並壓縮導管內的復進簧,使復進簧平穩運動。該槍的機匣用鋼管制成,發射機框為陽極氧化處理的鋁件,握把和前護木均為塑膠件。
槍口部有安裝空包彈射擊用的螺紋,螺紋上裝有保護襯套。槍托用鋼管制成,向前摺疊後正好位於機匣下方。該槍是透過將拉機柄推入機柄槽內的缺口實現簡易保險的,這種保險機構可將槍機掛在後方位置,但動作不可靠,容易走火。
mp38/40式將mp38式的單體拉機柄改為雙體拉機柄,並在機匣機柄槽的前端增設一個缺口,使槍機也能掛在前方位置,從而增強了保險作用。
mp/401式大量以衝、焊、鉚工藝的零部件代替mp38/40式所用的機加工工藝的零部件,包括退殼挺、彈匣卡筍、發射機框和節套等。
mp40/2式是mp40/1式的進一步改進:將發射機框與機匣後蓋連為一體;採用固定式擊針;以多股復進簧代替套疊式復進簧;為了增加容彈量,用一個雙聯彈匣倉將兩個標準的mp40式衝鋒槍的32發彈匣聯為一體,
並在槍管與機匣之間的護罩底端開槽,使雙聯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