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部分(第3/4 頁)
。
荷蘭與葡萄牙擁有世界最龐大地艦隊。
俄羅斯有著為廣褒地土地。
大清擁有數千萬的人口資源。
奧地利與萊茵同盟佔據著歐洲門戶,是抵禦奧斯曼帝國的馬前卒。
對於各國的相互整,荷蘭人早有一攬子的計劃,他們的意見是,各國將派出一支更加龐大的工匠前往清國,利用大清國的人口資源,瘋狂的製造戰艦以及火槍,再儘量為清國培訓一支新軍以及新式海軍,而這些製造出來的戰艦和火槍將有一部分輸往各國,甚至大清還需要派出一支遠征軍前往俄羅斯對奧斯曼作戰。
荷蘭則主要應付英法的威脅,並且美洲保持優勢。葡萄牙壓制西班牙,此外,還需派出一支艦隊前往北非,以突襲奧斯曼位於北非的艦隊。
奧地利與萊茵同盟則相輕鬆了不少,他們更確切的意義是候補,東面戰線上的俄羅斯一旦遇到困難,奧地利與萊茵同盟的聯軍必須東進,攻擊奧斯曼帝國的西部領地,以此來減輕俄羅斯人西線的壓力。而一旦法國陸軍隊盧森堡、比利時、荷蘭有什麼動作,奧地利與萊茵同盟就必須派出軍隊在西線作戰。
整個計劃看上去十分緊湊,各國都可以從中獲得極大的利益,荷蘭人不需要再擔心陸地上的威脅,大清可以獲得歐洲的技術,並且打造新軍。俄羅斯人有奧地利人遙遙呼應,還可以得到一支清軍的支援,葡萄牙面對西班牙綽綽有餘,還可以得到大自大清輸送的火槍和戰艦,這樣的結果,自然是讓各國都覺得十分滿意。……………………………………………………………………………………………………………………………………………………
咳咳,一戰盟軍的框架總算是敲定下來了,有漏洞的在書評區裡罵吧,小弟改正。(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
首發
第一第三百九十五章:鰲拜伏誅
蘭人提出的意見本沒有錯,只是在康熙看來卻顯得了,各國之間的合作雖然是必然的,但如此緊密,若是隻有一國懷有私心便不能實現,不過此時看各國的態度倒是都沒有異議,合約剛剛達成,使者們的興致顯得極高,康熙親自讓人傳膳,陪著使者們用餐。
康熙倒是很有興趣,問了許多歐洲的藝術文化,隨著瞭解愈深,雖然他的骨子裡還是四書禮經,可是聽到遠處的異國情調仍然覺得神往不已。
過了餐,使者們又被引到勤政殿喝茶,對於這種略帶苦澀的茶,使者們顯然喝得極不是味道,很快,康熙就把談話轉入了正題。
如今荷蘭人已幫助滿清在直隸白洋淀建立了七個船塢,日夜趕工製造戰艦,在京畿和遼東也建立了數個火藥局,製造火銃、火炮,還有新軍也在京畿一帶訓練,新式的海軍,也在荷蘭人的幫助下在白洋淀練兵。
白洋淀位於直隸保定府境內,水域面積366平方公里,為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康熙之所以選擇在這裡訓練水師,其實最害怕的還是怕設在海岸線遭受大明水師的干擾,南明的北洋水師時常在北海巡航,危機四伏,將船塢設在那裡顯然是極不合適的,好在白洋淀許多湖段水深足有數十丈,勉強駛著戰艦也能轉個把時辰,只能這樣將就。
對於康熙來說,其中最大的問題乃是大清、俄羅斯與歐洲各國相距太遠,交通極為不便,荷蘭人的方案是透過他們在北美的殖民地再向北抵達北美的頂端阿拉斯加地區,在這裡,一條白令海峽與俄羅斯相隔不過六十海里,只要抵達俄羅斯,便可透過俄羅斯向遼東地區,再入關抵達北京,雖然這條陸與海路地結合往返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可是南洋已被明軍封鎖,沒有捷徑可走。
荷蘭使者喝過茶水之後覺口中滿是苦澀的味道,不禁皺了皺眉,說出了眼前的困境:“尊貴地陛下,聯盟已經產生,可是我們需要的是時間,沒有時間,一切都行不通。”
荷蘭人的話起了許多特使的共鳴,沒錯,組建新軍、建立海軍,甚至建造戰艦,都必須要充足的時間。
康熙不動聲_的透過通譯聽著各國的使者發著牢騷,聽到荷蘭使者地發言,也不由得頗有觸動,大清屢屢受挫,豈不就是因為不能抓住時間嗎?往往南明建好了戰艦,大清才發現了戰艦的重要,往往南明的連發火銃威力巨大,可是等到大清國醒悟過來,長江以南已盡是失土了,大清要想翻盤,唯一的機會說到底還是時機,若是不能阻止南明的咄咄逼人,要想有反擊之力可比登天還難。
必須得給新始偽帝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