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部分(第2/4 頁)
院很快草創,隸屬於科學院之下,第二日,張世院學士的身份帶領著調配來的幾個助手開始向九華山附近進,半月不到的功夫,便帶回了各種礦石,等到呈送到朱駿眼前時,卻讓朱駿嚇了一跳,朱駿在前世雖然涉及的是農業研究,但是農學對地質也需要相當的瞭解,由於常年在野外進行栽培試驗,因此對眼前的十幾種礦物都有所涉及。
自然金、銀塊、黃銅、磁鐵、赤鐵輝銅、硫鐮、赤銅各種礦物質應有盡有,根據張世進的描述,九華山附近以黃銅礦分佈最廣,其次是赤銅、赤鐵、金、銀等金屬皆有分佈,而且蘊含量巨大,連綿不絕。
要知道,這個時代雖然有了馳道,但是運輸方面比之後世還是要落後了不少檔次,整個江南開區建立之後,數以萬計的大小工廠需要開工,每日所需要消耗的原料是驚人的,江南現以開採的礦場根本不能維持需求,只能貼上大量的運費從各地運來,這樣無形之中,江南的原料價格便一直居高不下,此次南京現了大量的原礦,至少對於平抑原料價格有莫大的好處,一旦原料價格下降了,那麼成品的價格也自然下降,這就等於一個迴圈,最終導致的是江南百姓的購買力增強,同樣的,朝廷對這個礦山進行開採,也能得到莫大的好處,財政方面也能舒緩過來。
不過朱駿倒不希望朝廷直接開採,他的意思是,將礦山承包給某個大商戶,給定三十年的年限,一次性先收些銀子過來救救急再說,三十年之內,你能開採多少算多少,三十年之後再由朝廷收回,這種買賣是後世通用的手段,既能保證土地國有,又能利用私人的力量進行開採,由於私人承包是有年限的,因此往往要比朝廷開採有效率地多,承包的銀子也能立即轉入國庫以便展基礎建設。
過了幾日,三個對礦山有興趣的大商人與朱駿一道巡視九華山,畢竟是個大礦,若是能夠承包下來,一年的利潤至少超過百萬兩銀子,純利潤至少五十萬兩以上,三十年下來是什麼概念?承包的費用當然是不菲的,因此真正有實力承包的商人實在不多,三個商人表示了興趣,已讓朱駿很是意外,再加上自己也十分想看看附近地地理,權且當出宮散散心,便由張世進牽頭,帶著一干侍衛,打上儀仗,乘著龍攆去九華山。
提起九華山,恐怕大部分都知道在安徽,是佛教名山。南京九華山,名氣、規模不如安徽的大,外地人大多不知曉。南京九華山位於太平門內西側,,北臨明城與玄武湖毗鄰,東接富貴山,是鐘山餘脈西走入城的第一山丘,風景優美,視野開闊。早在春秋時期,此山名覆舟山,因其臨湖一側陡峻如削,像一隻傾覆的行船而得名。六朝時,覆舟山是都城建康重要的屏障,也是皇家花園,稱為“樂遊苑”。山南麓建有小九華寺,故俗稱“小九華山”。銅脈就在九華山附近。
隨行的三個商人一個姓楊,名方,是海都開區的鋼鐵業巨頭之一,朱駿以私人的名義在他的產業裡也是有股份的,曾經也與他照過幾面,楊方年約四十,雲南人,長地矮胖,穿著綾羅華衣,見人就笑,看到朱駿時更是馬屁如潮,這幾年他的幾個鋼鐵廠為朱駿的內庫賺了不少的分紅,因此朱駿倒是特意和他多說了幾句話。
另一個商人是金陵本地人,姓趙,名華,原本就是個大戶,先祖在天啟年間還做過尚書,滿人入關之後他有先見之明,將黃白財物盡皆埋了起來,等滿人入城時,他一家幾十口人搖身一變,成了一個破落戶,當時耿忠明地漢奸兵們衝入了他家的宅子,連個花瓶都找不到,差點沒把他抓出去殺頭了,接過運氣好,抽了幾鞭子便了事,等到康熙即位之後,他看風聲過了,便取出了一點銀錢出來吃用,又等明軍光復金陵時,他搖身一變,又成了大富之家,還在南京附近建了七八個工廠,什麼生意都做,平日裡一副老實吧唧地樣子,看到朱駿也是笑顏逐開。
第三個商人則是金陵城內機械商會的代表,姓嚴,名寇,總是一副若有心事的模樣。
車隊十分浩蕩,最前的是七八輛裝載著侍衛的車子,接著朱駿的龍攆,再後裝太監地,三個商人則在太監之後,最後又是更為龐大的侍衛車隊,一直到日上三竿,才抵達了九華山腳。
九華山峰頂地小九華寺在松柏中若隱若現。
駿並非是來欣賞風景地。由著一臉興奮地張進世引路。終於在一座副峰腳下停下。
待所有人紛紛落了馬車。三個商人也聚到了朱駿地周圍。張進世手指著四周連綿地山峰道:“皇上。微臣勘探了方圓十幾裡。每處都能挖出礦石來。一些礦石甚至裸露在土外。若要開採。也是極方便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