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部分(第3/4 頁)
是王輔臣並沒有挪窩的打算,這個訊息讓北鎮撫司興奮了很久,立即決定與王輔臣進行聯絡王輔臣的態度極為曖昧,若即若離,似乎還沒有下定決心,尚在猶豫。
王輔臣的態立即上呈到了朱駿的手裡,朱駿自然不會拒絕讓滿人少一個幫手、多一個敵人,王輔臣恐怕早已看清了眼前的局勢,滿人的敗亡已迫在眉睫,他王輔臣不是白痴自然是不願陪著滿人玉石俱焚的,王輔臣原本是大同的明軍,後隨山西大同守將造反,接著投靠滿人,成為了吳三桂屬下的一員驍將十年來,他先後投奔過明軍、農民軍、清軍、吳三桂系,可謂是亂不倒翁樣的人自然是懂得審時度勢的,既然不願意陪著滿人一起死,朱駿的猜測的是這個傢伙顯然想待價而沽,希望能夠把自己和幾萬平涼騎兵賣個好價錢。
陝西與其他各省不同當年吳三在雲南混的風生水起,不但控制了雲貴兩省,四周的各省也多是他的親信任提督,王輔臣便是其中之一,整個平涼軍體系中,超過一半的將領都是當年吳三桂關寧騎兵的出身因此相較於各省的綠營來說,王輔臣更為自主一些涼騎兵的作戰能力比起各省的綠營自然也不知高了多少檔次。
現在大戰迫在眉睫,王臣既然想待價而沽麼朱駿也不吝嗇出個高價,他立即派出了欽差諾了足夠的好處奔赴陝西,打算好好籠絡這個西北的‘馬鷂子。’
………………………………………………………………………………………………………………………………………
平涼地處隴山腳下。東至西府三百里。西去金城府四百里。北邊是半農半牧之高板大塬。南邊是複雜多變地山地。城居涇河川道正中。屬東西通衢、絲路要衝。如果扼守住平涼。那麼就能以隴山為屏障。牢牢把守住通往關中平原地最後一道門戶。如果失去平涼。那麼。西來之敵就可勒馬高山。腑視平原。搖盪關中。窒息國脈。使江山易主改形。所以有這種說法。隴右定則關中定。隴右亂則關中擾。漢時便以“安定”為郡名。做為進可攻退可防地戰爭跳板。平涼是任何政權不能不去認真考慮重點經營地絕佳去處。
平涼算不上大城。但是由於不斷加固以及藉助山勢地修繕。絕對陝西境內最堅固地堡壘。在這裡。三萬平涼騎兵駐紮於此。而王輔臣地提督府裡。卻迎來了一撥又一撥地客人。最先來地是甘肅提督張勇地使者。
張勇是陝西洋縣人。勇力過人。明末副將。清順治二年英親王阿濟格師次九江。張勇投降。授遊擊將軍。順治三年。所部多次同大順軍餘部作戰獲捷。順治五年。參加鎮壓甘肅回民米喇印、丁國棟起義。擒獲明延長王朱識。俘殺米喇印。六年。偕諸路兵俘殺丁國棟。收復肅州。授甘肅
十年。授三等阿達哈哈番(即後來地男爵)。以勇右標總兵。加右都督。十五年。從大學士洪承疇進兵貴州破南明都督羅大順部。旋從安遠靖寇大將軍多尼移師雲南。抵盤江。督兵連夜造橋。使全軍盡渡。會諸軍於七星關。敗大西軍餘部將領白文選部。次年。加左都督。十八年。遷雲南提督。康熙二年。以張勇久鎮甘肅。威名素著。命還鎮甘肅。
整個西北如今只有兩個軍事力量。一個是王輔臣地平涼鐵騎。一個是張勇地隴右騎兵。康熙已經做好了決一死戰地決心。自然也向張勇下發了旨意。讓他傾巢而出準備向中原集結。張勇地隴右騎兵位於甘肅。而王輔臣地騎兵駐紮在平涼城正好擋住了張勇地道。按道理。王輔臣原本也應該出兵東進地。可是這傢伙非但沒有出兵地意思。還把張勇地隴右騎兵地路給堵了。這算怎麼個回事?張勇立即火了。一面派人向朝廷報信。另一面自然是派人來問王輔臣到底是什麼意思了。
王輔臣四十餘歲,身子骨倒很是硬朗,在提督府裡熱情的接待了甘肅方面的使者,但是一說到聖旨裡所談的東進集結,王輔臣立即言辭閃爍起來,總之就是一句話,得等等再說,部下還沒有準備好。
使者又道,既然如此,那麼王提督怎麼著也該把城門開一開,讓隴右的兵馬過去總成吧。
王輔臣還是搖頭,意思明擺著的,兄弟不走,你們也別想過。
使者立即火了,算個什麼玩意,走又不走,過又不過,他無心的說了一句:“難道提督要謀反嗎?”
這個時候,王輔臣的態度值得玩味了,他沒有立即拒絕,只是微微一笑:“先生還是回去告訴張勇,讓他再等等吧,過兩日就有訊息。”
使者怒氣衝的走了,而城下的張勇雖然惱火,卻還不敢亮刀子,畢竟怎麼說二人都是大清的提督,王輔臣雖然有謀反的意向,可是也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