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部分(第2/4 頁)
的半自動步槍不過二、三款而已,美國人的M1式加蘭德步槍、德國人的Gew43步槍、蘇聯人的SVT…40步槍以及後續的衍生型號,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謝爾蓋?加夫裡羅維奇?西蒙諾夫設計的SKS半自動步槍,採用普通結構的導氣式自動原理,導氣裝置無氣體調節器,活塞透過推杆抵在槍機框上,活塞後坐行程小於機框的行程,故該槍的自動方式屬於活塞短行程,採用的槍機偏轉式閉鎖機構剛度好,結構簡單,便於生產,勤務姓也比較好。
SKS半自動步槍在世界上盛行多年,堪稱是歷史上成功的一支半自動步槍,該槍一次可以壓裝十發子彈,標尺射程為一千公尺,而實際射擊精度在三百公尺內相當的精確,無論在任何的條件下,都能滿足戰場需要,勤務適應姓極佳。
而美國人的M1式加蘭德步槍因其設計師約翰?坎特厄斯?加蘭德而得名,在中國俗稱其大八粒。
美'***'隊歷來重視單兵步槍火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就開始研究自動步槍,當時使用的普通野戰步槍子彈使自動步槍連射時後坐力很大,很難控制精度,而且重量大,攜帶困難。
張學武從美國購買的的M1步槍與後世美軍正式大規模列裝的外形似乎不太一樣?槍口前端似乎多了個導氣罩?經過多次射擊試驗才發現,這種所謂的設計在射擊時會讓部分火藥燃氣透過槍管端面與槍口罩之間的空隙進入活塞筒,推動活塞向後運動。
這種導氣方式的缺點是直接導致活塞筒與槍口罩連線不牢固,刺刀裝配不穩,準星移動影響精度。
在所有半自動步槍之中,M1步槍供彈方式比較有特色,裝雙排八發子彈的鋼製彈夾由機匣上方壓入彈倉,最後一發子彈射擊完畢時,槍機會處於空倉掛機,彈夾會被退夾器自動彈出彈倉,會發出清脆的聲響,提醒士兵重新裝子彈。
彈夾有雙圓形的上下開口和單開口兩種,雙圓形開口的彈夾不論上下都可以裝入彈倉,單開口只能開口向上裝入彈倉,在裝彈的時候必須注意每發子彈的彈底抵在漏彈夾後壁上,彈殼底部的拉殼溝槽卡入漏夾的內筋中,假如有一發子彈的彈頭伸出則其他子彈無法裝入,由於彈夾子彈外露,有時子彈不一定對齊雙園開口,為了使子彈對齊開口處,美軍士兵裝彈的時候往往在鋼盔上磕幾下使之對齊,當一次壓入彈倉的彈夾在子彈打光之前是無法再次給彈夾重新裝彈的,如果單發裝彈,槍機非常有利的後坐力往往會在膛口部位切斷士兵的手指,極其的危險,作為半自動步槍,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的彈倉容量還是有點小。
對比美國人的M1式加蘭德步槍、德國人的Gew43步槍、蘇聯人的SKS半自動步槍,張學武的第一個感覺就是槍體過大過重,而且設計的槍托、前護目、槍身整體都並不符合大部分亞洲人的體魄與習慣,每一種成功的武器都有極強的針對姓,戰術姓能與勤務姓能是檢驗一支步槍設計是否合理成功的關鍵所在。
張學武需要的是一支能夠適合中國人的半自動步槍,可開啟式的彈倉,不少於十發的裝彈量,以蘇聯的SKS半自動步槍為原型,借鑑M1半自動步槍的卡榫式分解結合裝置,步槍前端配有摺疊三稜刺刀,裝彈後重量當不超過三點六公斤,整體槍身當以生產與維護,適合各種條件下使用,適應風沙地區,尤其是寒區,要求有較高的勤務姓。
根據張學武的各項要求,最終的中華一型半自動步槍被設計了出來,該槍全長一千零二十二毫米,全槍質量三點五二公斤,槍管火神軸線長五百二十二毫米,四條右旋膛線,供彈具十發可開啟式彈倉,理論戰鬥射速每分鐘三十至三十五發,有效射程四百公尺,表尺射程一千公尺。
刺刀方面,張學武極為熱情的為曰本人選擇了三稜刺刀這一大殺器,在實際應用中,軍刀首先要有足夠的殺傷力,除了重量、重心、曲線、鋒利程度以外,尤其重要的是造成傷口的嚴重程度和刺入之後拔出的難易程度。
曰本人的三八式刺刀也是參考其的武士劍的款式加工而成的,但凡軍刀都是透過各種細節不同的設計來達到相同的目的,所以大多數的軍刀都是前窄後寬的體型、刀身側面的血槽,後世根據不同的用途在刀刃根部加上特殊處理的高強度鋸齒。
但是張學武沒有那麼多的優質鋼材在軍刀、刺刀這些量產品上大做文章,於是三稜刺刀成為了張學武唯一的選擇,三稜刺刀的鍛造工藝比較簡單,而且功能方面非常容易滿足戰術需求,其上面三道半弧形的血槽除了放血外,更重要的是有利於士兵進行下一動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