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部分(第1/4 頁)
這不僅是後人的看法。也是當時唐人的主要看法。
“路途遙遠,我們大唐男兒不怕,莫要說去波斯,就是天之角,海之涯,大唐男兒也不會皺一下眉頭。可惜,太宗皇上卻拒絕出兵。”又有兵士狠狠搖頭,惋惜之意再明白不過了。
“說得好!”郭子儀和李光弼齊聲讚賞:“大唐男兒不懼任何艱險,此去大食雖是萬里之遙,大唐男兒又何懼?”
“大唐男兒無懼!”將士們齊聲高喝響應。
“太宗皇上之所以拒絕出兵,並不是路途遙遠,補給不上,而是因為在當時,大唐要出兵,必需從突厥的土地上透過。而突厥是大唐的死敵,絕不允許大唐從突厥的土地上透過。”郭子儀為將士們解釋,道:“要想出兵增援波斯,必先得滅掉突厥。若是突厥不滅,大唐之軍無法透過。”
郭子儀說的突厥是指西突厥。
突厥本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在南北朝時期強大起來,統一了大漠,成為雄踞大漠的龐然大物。自此以後,突厥就開始對中原進行滋擾、擄掠,為禍日烈。
在隋文帝剛剛登基之時,突厥就出兵十幾萬大軍進攻北方,為的是威懾隋文帝,要給隋文帝下馬威,要讓隋文帝屈服,撈取最大的好處。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一代雄主,當然不會屈服,沉重應對,調集兵馬,依據長城進行防禦,終於抵擋住了突厥的進攻,暫時解除了突厥之危。
這次事件使得隋文帝敏銳的意識到突厥的威脅,一方面花費大力氣重修長城,調集兵馬,駐守於此,這道以長城為依託的防線很好的抵擋了突厥的進攻,為隋文帝統一中國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後人多罵秦始皇修長城勞民傷財,而又沒有用處,這不過是不瞭解情況,亂說一氣。要是沒有長城,隋文帝能以對付北方的突厥,難以統一中國。
另一方面,隋文帝尋思徹底解決突厥的良策。當時的突厥非常強大,實力強橫,比起強橫的匈奴一點也不遜色。更讓隋文帝難辦的是,當時的中國不象漢朝那樣是統一的王朝,而是南北分裂,要徹底解決突厥談何容易,比登天還要難。
就在這時候,隋文帝發現了一個人才,叫長孫晟。說起長孫晟,很多人並不知道他的大名,不過,只要說起長孫無忌和長孫皇后,知道的人就很多。長孫晟是長孫無忌和長孫皇后的老爹。
長孫晟向隋文帝提出扶弱抑強,分化瓦解之策,就是在突厥內部挑起矛盾,讓突厥內亂。突厥諸部中,誰強隋朝就派軍打誰,誰弱就扶鋤誰,讓突厥總是誰也奈何不了誰,無法統一,力氣無量集中。
隋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經過長期的努力,最終把一個強大的突厥大帝國一分為二,遂有東!!突厥和西突厥之分。
突厥分裂之後,隋唐兩朝抓住機會,各個擊破,先後滅掉了東!!突厥和西突厥。後人多把突厥滅亡的功勞算在李靖和蘇定方頭上,其實,滅掉突厥的真正大功臣是長孫晟。若無他的奇策,突厥不分裂,而是一個統一的大帝國的話,唐朝要想滅突厥很難很難。
波斯滅國之際,唐朝雖然滅了東!!突厥,西突厥還沒有滅亡。而唐朝因為滅了東!!突厥,正在籌備滅西突厥一事,無法分兵西進增援波斯。更別說,要去波斯,必須要從西突厥的領土上經過,作為死敵,西突厥會讓唐軍透過嗎?
答案不言自明,無論如何不會允許唐軍透過。不僅不讓唐軍透過,反而會派出軍隊攻擊唐軍,這是必須的結果。
以唐太宗的精明,並非不知道增援波斯的好處,只是力有不逮,最終才不得不拒絕出兵。
要知道,唐太宗朝人才眾多,賢臣無數,名將如雲,猛將千員,若是有機會,唐太宗豈能錯失?
條件不成熟,實令人惋惜。
“將軍所言極是有理,今日方知太宗皇上拒絕出兵的原因。可惜了,若是晚上數十年,大唐滅了的突厥,打通了與大食的交通,一定會出兵。”將士們恍然,大是感慨。
“沒錯。”郭子儀問道:“眼下到什麼位置了?”
“我剛剛問過,我們所在位置正是龜茲的正北方向。”李光弼眼中精光暴射:“郭將軍,這是我們的機會呀。”
“你說得不錯,這的確是我們的良機。”郭子儀眉頭一擰,道:“大帥讓我們臨機決斷,是去碎葉城,還是折向南方,直取龜茲,由我們定。眼下的位置非常好,只要我們折向南行,直插龜茲的西面,擷取在龜茲的波斯大軍退路,就可以全殲波斯大軍。再有大帥率軍從東面進攻,我們裡應外合,全殲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