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尊為太后,宋太后還有一子寧王,還未就藩,當年崇康繼位正是因為先帝去時,寧王不過八歲,臣子和宗親們怕主少國疑,崇康帝又在永嘉之亂後擊敗叔王,穩坐皇位,宋太后很識時務的支援崇康帝,還讓崇康帝娶了她的侄女做皇后。
壞就壞在宋皇后無子,崇康帝后宮只有沈貴妃和淑妃誕下皇子,淑妃乃宋皇后表妹,想把兒子記在皇后名下,卻被皇上拒絕,立了沈貴妃之子為太子。
這樣的事情宋家又如何能容忍,尤其是宋家又出了一位閣老,本朝重文輕武。宋家更是權臣中的權臣,天子令出不了宮,每每政令受阻,都因文官太過龐大之故,更有甚者,崇康帝曾三年不上朝以對抗這些人,卻還是敗了,御史們觸柱而亡以求身後之名,朝臣愛名,漸漸以宋家為主。
崇康帝新建錦衣衛以對抗這些權臣,多年也只是平衡局面罷了。
現在崇康帝身子不好,難保宋家不下死手。
細微的口哨聲傳過來,瑩塵警覺起來,她和沈氏對視一眼,電石火花之間,她提起筷子往窗外一射,外面有人應聲而倒,似乎沒有料到屋裡的人有這等反應。
此時沈夫人卻發作了,瑩塵開啟門,朝外喊道:“快去家中請穩婆過來,我母親要生孩子了。”
管事娘子大驚:“大夫不是說還有幾日的嗎?”
“我怎麼知道,你們留個人在這裡看著我母親,其餘的人趕緊回家讓穩婆過來。”
因為上山,伺候的婆子下人帶的並不是很多,又下去了一半,還有一部分則去查窗外的人,還有三個老成的嬤嬤在。一時間燒熱水、拿剪子忙個不停,惟有瑩塵和一老嬤嬤在,這嬤嬤是沈貴妃身邊伺候的人,為了侄女順利嫁入魏國公府,特意打發出來教侄女規矩的。
沈夫人這胎雖是大齡產子,卻生的極快,發作到生子堪堪一炷香的功夫。
沈家上下自然大喜,沈夫人被其夫帶的人接了回去,家中上下都知道她極不愛吃藥的一個人,她丈夫王全本就是入贅女婿,秉性懦弱,不敢自傳,還是她女兒做主讓醫婆子開了幾幅調血之藥。
孩子滿月之時,沈家的親朋故舊都過來了。頭一個來的是同宗的吏部侍郎沈岫的夫人伍氏,沈岫曾經是南京司歷府的一個小吏的兒子,彼時臨朝選妃都是在南京和北京兩府選,沈家也有個女兒被記了名,但當時先皇在時已年逾五十,沈家不願送女兒進宮守活寡。
遂讓在江陵書院讀書的沈岫找個人充作沈家女兒,沈貴妃當時跟著姐姐和姐夫過活,生的貌美如花卻苦於無嫁妝又不甘於嫁個窮戶,與沈岫一拍即合瞞著家人去了南京。
她運道極好,人才剛到北京,便被德妃看上做了賢王的屋裡人,後來賢王即位為皇上,她慢慢熬磨,才生下一子,也因此封了貴妃。
俗話說吃水不忘挖井人,沈貴妃乃知恩圖報之人,沈家從南京不入流的小吏到如今的吏部侍郎府邸,沈岫還有個女兒被封為縣君。
伍氏約莫四十來歲的年紀,烏髻紫衣,走過來見了瑩塵就道:“好孩子,今日全是你在操持,要我說十個兒子也抵不過你一個女兒。”
“您快別這麼說了,我算什麼,和清姐姐比起來差遠了。”她笑著扶伍氏進去。
別看沈岫和沈貴妃的關係不如她們親近,可京城的人天生一雙富貴眼,當然知道沈岫家和秦國夫人的區別。沈岫長子已亡,次子卻是大理寺卿,父子二人都是實權派,瑩塵家以前空有個爵位,父母都是大字不識一個,弟弟才剛出生也起不到什麼作用,更何況……
她想姑姑貴妃其實也算公平了,沈岫一家得到的越多,風險卻是越高的。
沈岫的女兒沈清已嫁入平國公府做少奶奶,平國公府上下就沒有不誇她的,進門就生了兒子,伍氏平生最愛這個女兒。沈清在閨中時就是個厚道人,和瑩塵處的極好,瑩塵雖則知道傾巢之下焉有完卵,但還是希望她能過的順遂。
兒子滿月,沈夫人異常高興,抱著兒子就把腿間的小牛牛給伍氏看,伍氏也滿嘴兒女經。
還未等到下一個來客,沈岫家中之人就急匆匆的過來,見到伍氏就磕頭:“太太,不好了,寧王帶著人來抄家了。”
抄家?
還真是聞所未聞,伍氏來不及道別,就已經回去了。
瑩塵的西席曾經教她福禍相依,果真如此,便是她再能料到事情如此,可真正出了事,心裡還是懼怕的。
“看來姑姑真是哪一步都想到了。”瑩塵默然。
喪鐘響起,天下舉哀,崇康帝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