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部分(第1/4 頁)
扶著自己上馬。但自從前歲華清宮外意外墜馬後,他便心中有了陰影,勢必要心腹內侍高力士親自將自己扶上馬背。
自有勳衛將御馬牽制李隆基身前,高力士一手託著李隆基的腰跨,一手替皇帝陛下拉開了馬鐙。主僕倆忙了好一會,李隆基才勉強的翻身了馬背。二人額上都泛出了汗珠,心領神會的相視一笑。
歲月無情,他們都老了!
但李隆基偏偏是一個不服老,不信天的君王,夾了夾馬腹確認並無不妥後,遂接過高力士遞來的弓、箭。
拉了幾個滿圓,調了幾次角度,李隆基才心中滿意。馬射不同於步射,講究搭穩扣,急加鞭。臨開弓之際,方撒手,則戰馬才能被人所驅使。但是開弓卻不可太早,太早則身手搖動。亦不可太遲,太遲則心眼俱慌。
衝金錢眼瞄了瞄,李隆基深吸了一口氣,頭顱微微昂起,下股緊緊貼著馬鞍,立時搭箭扣弦。
他刻意的將弓朝空中彎去大半弧度,以此來增加箭矢下墜的時間。但即便如此,羽箭下落的準確性便大打折扣,不易於控制。而且,即便加大了箭矢射出的弧度,墜落亦不過分毫,倘真能趕在金錢墜地前接住它?
李隆基卻沒有時間去想這些東西,右肋與腰脊用力往前一推,鬆開扣弦的手指,羽箭攜著勁足的力道朝金錢眼射去。就在此同時,李隆基夾…緊馬腹,狠狠衝馬臀抽了一鞭。
“駕!”
御馬在鞭策之下,以迅疾的速度朝五十步外的金錢眼奔去。
這御馬乃是大宛馬汗血馬,爆發力最是驚人。這三十步尋常馬匹跑來需要至少四五秒,而大宛馬卻只需兩秒有餘!(注3)
二十步、十步、五步
羽箭飛過高,急速下墜,生生切斷了麻繩,金錢順著力道急速朝地面落去。
“起!”就在金錢即將墜地的一刻,李隆基催馬趕至,一個探身接住了金錢!
注1:胡祿:裝箭用的小箭筒亦稱“胡祿”,一般可裝30支箭。最早由北方少數民族發明,在唐代非常流行,大唐和匈奴都在使用。
注2:王琚《射經》講步射:“左間與胯對垛之中,兩腳先取四方,立後,此轉左腳,大指垛中心。此為丁字不成、八字不就。左手開虎口,微松下二指,轉弝側臥,則上弰可隨矢直指的,下弰可抵胛骨下,此為靡其弰。右手摘弦,盡勢翻手向後,要肩臂與腕一般平直,仰掌現掌紋,指不得開露,此為壓肘仰腕。
注3:大宛馬能達到50…60公里一小時,而蒙古馬一般最多30公里一小時。唐代的一步為1514米,三十步不到50米,大宛馬也就兩秒多跑到
ps:這章寫的真是累啊
第十七章 笙歌(三)
時間:2013…01…21
躍馬、彎弓、搭弦、射箭。
一氣呵成的動作,雖稱不上矯捷,倒也還算的上靈便。
望著那微微佝僂的背影,李括感受到一股直面而來的震撼。少年不敢相信這一連串的動作,是一個年逾花甲的老人完成的,雖然這個老人是富有四海的皇帝。
生在大唐最繁盛的時代,少年對這位比肩太宗文皇帝的聖明帝王的豐功偉績自然有所瞭解。只是長安百姓這種口耳相傳的方式顯然不具備什麼震撼人心的效力。從臨湖二十三巷中不迭兜售叫賣的攤販到西市中結隊尋求僱主的力棒,都只不過把它當做平淡生活加入的一抹辛辣的作料。為的只是激起心靈之湖的一絲波瀾,證明自己這個卑微的生命還活著,還未被世界遺忘。
探聽皇帝陛下事蹟的人,多半是勞作累了的苦哈哈。他們尋到茶館的長凳坐下,一邊捧起碗粗茶灌入口中,一邊讚一句聖上英明,四海承平。而這之後,該尋花問柳的尋花問柳、該賺錢餬口的賺錢餬口,說到底,他們找尋的終歸還是屬於自己的生活。
而這直面的震撼,發乎於肺腑,止乎於心脾。大唐帝國最尊貴的男人縱馬挽韁,無言的與命運進行著尋常百姓看來無關痛癢的抗爭,為的難道只是一句‘陛下英武’?
皇帝陛下今rì的舉動,使李括徹底改變了對生活的看法。即便尊貴如天子,亦要不停的與命爭,與天爭?
有時人生就像登山,不攀到山頂永遠不會知道山下的風景,而山道選擇的不同,則決定了攀登的難易程度。欲想撥雲見rì、洞悉世事只有一步步的朝峰頂挪去,而行在半山腰的旅人無疑是最為痛苦的。
退,之前的努力則盡數而廢;進,卻不知道路在何方,途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