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部分(第2/4 頁)
我們也得賣些力平叛不是?”
“得了,這些事有神仙們『操』心,你又著什麼急。”周無罪攤了攤手又是嗤笑了起來,臨了還不忘拍拍李括的手臂示意他快些吃燒雞。
“那有什麼,這不才十年嘛,大不了再耽誤十年,就當是坑你了。”李括毫不猶豫的順著燒雞上的壓印啃了下去,兄弟,不就是拿來坑的嗎?
注1:這個坑在我們那裡意思就是膈應、麻煩,其實一般關係比較密切的人才會說,是褒義。我死黨就經常對我說,‘小五,你又坑我!’哈哈!
ps:寫這一段是因為突然文青起來,想起高中時的一些時候,朋友之間互相損,但突然分開還真是懷念,嗯不能再說了,再說要劇透了。
第三十五章 流年(二)
唐州是中州,下轄十二縣,說大不大,說小也不算小了。
由於現在是冬日,不用急著開墾荒田,搶播春種,接手唐州後李括做的唯一的事情便是整訓軍隊。事實上,經歷過與叛軍一戰後,這支主體由江淮軍構成的軍隊心氣兒和鬥志都提升了好幾個坎兒。
現在,江淮軍唯一欠缺的便是實戰經驗,不過相信透過一場場與叛軍的爭鬥,這點會很快彌補。只要新兵見過血,就變成了老兵,有些東西不是言語能夠傳遞的,只有靠自己去慢慢『摸』索體會。
這些時日來,最重要的訊息莫過於安祿山稱帝了。攻下東都洛陽後,安祿山這廝以為可以與大唐分庭抗禮,甚至已經佔據了較大的優勢,再也不耐作為一區區郡王,終於私下了虛偽的面具,立國稱帝,取國號大燕,定都洛陽。
由於安賊長子安慶宗在安祿山起兵謀反後即被大唐皇帝陛下下令斬首處決,安祿山不得不冊立並不喜歡的次子安慶緒為太子,備位東宮少陽。另外安祿山還拜軍師謀士嚴莊為相國,大將史思明為范陽節度使並命其略定河北。
一時叛軍竟形成與大唐分庭抗禮的局面。
與此同時,安祿山對部將崔乾佑下了死令,命其務必儘快攻破潼關,並向同羅借兵,請共擊唐室。至於回鶻人那邊,據說本已動了心思,最後因為和唐室達成了秘密協議,這才保持袖手旁觀,至於協議內容是什麼,沒有人知道。
張延基到了安西后也拖人捎帶回了封信,千難萬難最終輾轉到了李括手中,無非是說些身安體篤,勿要擔心之類的話,想想都是矯情。
今日,李括又去往東城,監督城牆加固的進展情況。由於打算以唐州為根基,以作為抵在安祿山背後的一把尖刀,李括從進駐唐州的第一刻起便與一干心腹一齊商議起了計劃。
部將李晟認為,唐州地處豫州平原,四面無險可守,若強行以唐州為根基,則需要在城防上多加整修。李括也認為他說的有理,一面徵集工匠、民夫加固州治以及附屬縣城的城防,一面與鄰近州縣的刺史聯絡,希望可以達成相互拱衛的協議。
值此敏感時刻,不少州縣的長官都在觀望,準備視局勢而下注,故而沒有很多的州縣響應。一輪遊說下來,只有豫州和西平這兩州的刺史表示願意與李括結盟。
這兩州的刺史皆是出身官宦世家,生的忠君愛國的思想。由於他們距離洛陽較近,不時受到小股的叛軍襲擾。雖然兩州刺史分別組織徵集了鄉勇,但畢竟沒有正規軍隊來的有底氣。與李括結盟後,二州遇襲後李括便會馳軍相援,於他們當然是天大的好事。
這類的結盟組織若放在了太平年景肯定是視為謀逆的大罪,可此時卻偏偏是戰『亂』之時。事實上,大唐朝廷對這一區域的控制以及喪失,這三洲完全是憑藉主官的個人實力支撐,故而結盟非但不會被朝廷猜忌,反而會被視為忠勇以嘉獎。
事急從權,說的似乎便是這個理兒。
“吳工頭,正月之前,東城的加固工作能完成嗎?”李括望著不住往城頭搬運泥磚的民夫,微微蹙起了眉頭。一月是一個關鍵的節點,如今崔乾佑已經駐軍圍了潼關,相信不日便會發起總攻。相信以潼關之險和高、封二將至才,潼關不會輕易失守。安祿山不是執拗之輩,屆時一定會調轉思路準備向南侵襲。而唐州位於山南東道和都畿道的交界,是為咽喉之地,安祿山必欲除之而後快。當然安祿山不會為了區區一個唐州投入過多的兵力,但李括要保證這座城池能夠承受一定程度打擊。
眼下遍觀四城,只有東城的城防最弱,與城北的交界處甚至還有一段城牆因為年久失修,被一場大雪壓得坍圮。李括當然不能容忍這種情況出現,故而他才找到這一代最熟稔建造的吳工頭,由他牽頭來加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