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2/4 頁)
惠,然後這兩個姑娘型別不一樣,誰更漂亮看個人偏好
作者是個起名廢,本來這篇文叫《這是一篇輕宅鬥》,被編編嫌棄了,好不容易想到現在這個,又被小天使嫌棄了233大家幫忙想想能叫什麼?
最後,男主還有很長時間才上線,一旦上線就再不會像現在這樣長期消失了,作為補償,多寫點小劇場好不好哇
第49章 怪人
崔嘉寶還記得; 當初剛到撫州時,張氏下手派人截殺之事,因此回來一直多加戒備。二房在撫州買的下人早隨第二批車隊趕到,二房各個院子總算有人充足人手。張氏賜下的丫鬟雖不能辭; 卻有足夠的人盯,將風險控制在最小的範圍裡。
也許是在京中的緣故; 張氏倒不敢像在撫州那裡一樣; 搞什麼大動作。天子腳下,勳貴眾多; 牽一髮而動全身; 搞不好還要連累忠信侯府; 張氏自然不敢輕舉妄動。兩房的鬥爭倒變得光明正大起來,比的便是崔語堂和崔語軒的官職; 兒女結親的物件,兩房背後支援的人。
裴氏是裴永伯府出身,加上張氏背後的忠信侯府,勳貴之間一戶連著一戶; 來往間走動的人家也多是如此。
崔語堂因為母親早逝,和外祖文曲侯府家並不算親近; 小周氏這邊大哥周吉雖然官職頗高,卻和老牌的世家大不相同。
而崔語堂的任命近日下達; 竟去了工部,隸屬工部都水清吏司。都水清吏司掌管江防、水利之事,崔語堂先前對此沒有一點研究; 接到任命後很是愁苦了一段時間,只好硬著頭皮開始學。
沒過多久,竟對這些東西著迷起來。
張氏那邊卻是對此放了心。崔語堂的品級和崔語軒相同,但工部事多錢少,一聽便是苦哈哈的部門。戶部則不同,財政大權在手先不說,多的是人要求上來的機會,一來二去人脈便攢下了。
如今三房處處壓二房一頭,大房的幾位少爺姑娘尚且比較中立,常氏卻處處幫著三房,頗令人心煩。
那日拜別太子之後,太子果然派人辦了允諾崔崇安幾人之事。崔崇安進了那文人會,發現裡面幾乎沒有勳貴子弟,他一人在裡面頗有些格格不入。為首的是幾位大學士之子,其餘多半是翰林院子弟。好在這些書香世家的子弟雖有些文人慣常的清高自傲,卻不會做什麼無端的排擠之事,只關心他是否有真才實學。
崔崇安讀書那幾年沒少被先生折騰,磨出來的功底自然不差,也算是被接受了。崔崇安倒是認識了個頗為奇怪的傢伙,回來跟崔嘉寶不停唸叨。
那人叫許安朗,在這文人會里是最特立獨行的一個。父親是翰林院裡的編修,從小被壓著讀書,頗有天賦,卻一心放在些發明創造上,要不是看他才學過人,早被趕出文人會了。
許安朗的父親一向不支援他搞這些歪門邪道,揚言他再這樣就要打斷他的腿,許安朗無法,只好想法子進了這個文人會,來堵父親的嘴。進了文人會後他也不消停,一直在試圖對文人會里的人洗腦,找到志同道合之輩。
文人會里的人都清楚他是個什麼性子,如非必要,都對他敬而遠之。許安朗沒辦法,只好找上了初來乍到一無所知的崔崇安。
崔崇安對他所說頗有些興趣,但從小受的教育便是將這些奇淫巧技視為末流,怕被他拐到歪路上去。他畢竟是家中長子,以後更是要一肩擔起二房,並不能太過隨心所欲。
崔嘉寶對這人有些興趣,托腮問道:“他都有什麼想法?”
崔崇安想了想,道:“安朗想法頗多,小到日常要用的事物,大到堤壩之事,似乎都有些想法,苦於沒有能力付諸實踐。許伯父只是個翰林小官,許家清貧,再加上許伯父不允許他做這件事,很多時候都只有設想。但他那些圖紙我看了,很有些心動。”
崔嘉寶聽到堤壩雙眼一亮,崔語堂這些時日在閉門研究水利之事,連帶著她對這方面也有些敏感。若是那位許安朗在這上面真有些天分,於他於崔家甚至於百姓,都是好事一樁。
崔嘉寶對崔崇安道:“哥哥,你可想過你讀書是為了什麼?”
崔崇安愣了愣,讀書,科舉,為官,這似乎是條設定好的路線,要問為何這麼選擇,卻讓他有些迷惑了。
若是按照書裡說的,便該答上一句“為國為民”,可他知道自己不是聖人,雖然對於窮苦百姓也會心生憐憫之情,卻沒有高尚到一舉一動都是為民謀福。
崔崇安猶豫再三,還是自嘲一笑,道:“看來只能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罷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