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部分(第3/4 頁)
很快就被他吃了個乾淨,甚至連肉湯都喝的涓滴不剩。
李鈺見狀,對著齊雲鶴示意了下,齊雲鶴立即又給他盛了一碗。
“不了不了,老漢吃這些已經夠了。”老者連連擺手。
“老丈,你不用擔心我們,我們還有不少乾糧。”李鈺見老者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忙說道。
老者猶豫了下,才接過瓷碗,眼淚撲簌簌的滴了下來。
“幾位……真是活菩薩啊。”老者哽咽道。
李滄海嘆了口氣,說道:“老丈,你之前說莊稼收成不夠交租,這又是怎麼回事?”
李滄海有些不解,按照他所知,大唐百姓只要上繳賦稅即可,可未曾聽過還要交租。在他的印象中,這交租都是從地主鄉紳那承包土地之時,才會交租。
“唉……。”老者長長的嘆了口氣。說道:“我們這裡的田地,都被縣令勾結鄉紳給騙了去。本屬於我們的田地,而今都成了鄉紳所有。”
李滄海眉頭頓時皺了起來。
大唐的土地制度。實行的是均田制。
意思就是土地所有權歸國家所有,國家向農民授田。
唐朝授田是按戶口所授,也就是說一個家庭人數越多,分到的田地也越多。
不過,授田是有年限的。
男性農民百姓自成丁伊始,從國家分到土地,到六十歲則必須把土地還給國家,其使用許可權為四十二年。
但用來耕種的田地,也分為兩類。
一類是可以繼承的。叫做‘永業田’,另一類不能不繼承的,叫做‘口分田’。
兩類的區別就在於,‘永業田’是不被國家收走,‘口分田’則具有一定的使用年限。
大唐前期,耕地只可以出租,是不允許買賣和抵押的。
但自天寶年間起始,大唐的土地制度,就由均田制。變成了租庸制。
買賣和抵押,也都變得合法。
由此,則出現大量的土地違法案件。
一些不良鄉紳,則會勾結官府。對百姓許以重金收購,待拿到田地契約之後,則更改收購賬目。
如此一來。百姓賣掉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卻只拿到寥寥無幾的錢財。
為了生存。百姓只得再從鄉紳手中租借土地。
然而,鄉紳租借土地。自然不會便宜。
老百姓不僅要上交賦稅,還要給鄉紳上交租金。
這就使得原本就生活拮据的百姓,變得更加貧窮。
這老者所在的桑山縣便是如此。
絕大部分的土地,都被鄉紳與官府相互勾結,致使土地全部落到了鄉紳手中。
沉重的賦稅,加上無良鄉紳漫天要價的租金,壓得百姓苦不堪言。
聽完老者說完,李滄海才逐漸明白,為何這裡的蝗災會如此嚴重。
原因皆是由三年前而起。
三年前,這裡蝗災並不嚴重。
不過,那年朝廷對南詔用兵,增重了賦稅。
不僅如此,鄉紳的租金也隨之上調。
百姓們交不起租金,只得用糧食抵賬。
如此一來,百姓們就沒有了食物。
為了生活,百姓們開始捕食鳥雀,青蛙等蝗蟲天敵。
時間一久,此處的生態鏈便遭到了嚴重破壞,蝗蟲沒有了天敵,便開始氾濫成災。
李滄海將自己所想對眾人說了一遍,起初眾人也無法理解生態鏈的概念,李滄海耐著性子給眾人解釋了一番,眾人才恍然大悟。
“滄海,你說的這個‘生態鏈’,不就是陰陽五行嗎?五行之間相互制衡,才能保持陰陽不變。”狄晴歪著腦袋說道。
李滄海點了點頭,說道:“不錯,正是如此。蝗蟲之所以會氾濫成災,便是失去了制衡之物。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這些都非常重要。”
“如你所說,這蝗災並非無法可解了?”李倓摸著下巴,沉吟著說道。
“據我所知,蝗蟲乃是乾旱之時,才會出現。正所謂‘旱極而蝗’,越是乾旱的環境,對蝗蟲的繁殖就越發有益。若想解決蝗災,則必須從環境著手。”李滄海站起身來,他走到屋簷下,伸手接了下從屋簷上落下的雨水,說道:“首先,就是要改變這乾旱的環境,僅僅靠雨水是遠遠不夠的。”
李滄海沉思了片刻,對那老者問道:“老丈,不知這附近可有河流?”
老者早已被李滄海說的雲裡霧裡,他無法理解李滄海所說的‘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