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部分(第4/4 頁)
。
背後控制日本的大和撫子知道,日本先天體量太小,在這個歷史被嚴重粉碎的時代,日本在不能抱美國大腿的情況下,如果自個單幹的話,幾十年後,其國計民生是難以象原時空般,成長為GDP世界第二、第三的經濟大國的。
後世的日本能成長成那樣,離不開美國的相助,更離不開朝戰、越戰。當然,後來日本長肥後,美國人靠著廣場協議等一系列手段,吸日本的血吸得十分快樂。知道未來的歷史的大和撫子,既憎恨後世日本被美國人當豬養殖民佔領的局面,又嚮往那時日本經濟世界第二、第三的地位——雖然為了這種地位日本付出的代價很大,但畢竟日本那時還是發達國家。
在各國的艦靈中,其實大和撫子的壓力是最大的。
對於喀秋莎,在這個歷史,不管未來怎麼變化,逃過了二戰的蘇聯,未來的情況都不會比歷史上更壞,說不定還有可能躲過將來解體的危機。
對於英國艦靈阿爾託利婭來說,英國在後世已經破落成那個慘樣了。這個位面的歷史再怎麼變化,這個位面英國將來也不會比後世的那個英國更慘,所以她也“壓力不大”。
德國、中國的情況皆很相似。
唯有日本,在和美國依舊敵對的情況下,要其發展到後世那樣的水平,對大和撫子來說,真的壓力很大。
她能想到的出路,唯有中日合作,共建大東亞共榮圈,嗯,是亞洲經濟共同體。
但朝鮮問題,是中日雙方都繞不過去的坎。
在1935年~1937年的新中國建國之戰中,也有不少來自朝鮮的“革命志士”加入中共參予了那場建國之戰。這些人在新中國建國後無時無刻地都在想著解放朝鮮。而對於新中國來說,反對日本殖民主義,這也是“政治正確”的事。
而日本的這種“紅不紅,白不白”的變色方式,同樣也影響了蘇聯的亞洲政策。
日本變色後,遠東的勢力平衡被打破了。如何建立新的平衡點,同樣也是現在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