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2/4 頁)
絕對不能說的,現在,蘇霍伊設計局內部的T10專案,那可是絕密專案,連安德羅波夫都不一定知道,要是自己說出來了,那肯定會被當間諜抓起來,連安德羅波夫也保不了自己。
所以,安德烈只能從自己駕駛的米格25說起,其實,真裝上了數字電傳,飛行效能是能上一個很大的臺階,飛行員飛起來,信心也更足了。
“這個數字電傳,真的很不錯啊,可惜,我們現在的技術水平有限,連模擬電傳還搞不出來。”西蒙諾夫說道。
類比電路,就是連續訊號,而數位電路,則是可以編碼的經過計算機處理的訊號,這兩者,是有本質差別的。
類比電路,當電路設計好了之後,一切就都固定了,以後想要升級,就必須要重新改進電路,而且,處理資訊的能力很差,其實這東西,就是個運算放大器而已,而數位電路,是可以程式設計的,隨時透過改進軟體來提高效能。
比如美國人後世的導彈,每次升級,根本就不用動硬體,就是改進新的程式,有新的最佳化演算法來提高導彈的命中率。
“如果從未來考慮,數字電傳是必須要攻克的難關。”安德烈說道:“尤其是以後,飛控,火控,動力控制,可以綜合到一起,飛火推交聯,這樣的戰機,簡直就如同有人的大腦一樣。”
飛火交聯,是美國在幾年前提出的綜合飛行/火力控制技術。在透過雷達等裝置獲取目標的運動資訊以後,再結合戰鬥機自身的狀態精確預測目標的運動趨勢,並實時計算出武器投放點和到達該點前的飛行軌跡。這樣,大大方便了飛行員的武器投放。一方面透過平顯儀為飛行員提供直觀的操縱、狀態顯示,讓飛行員操縱飛機按照提示飛行,準確地發射武器。另一方面這個飛行軌跡訊號可以透過飛行/火力耦合器,向電傳飛控下達控制指令,操縱飛機跟蹤目標進行自動攻擊。
可以說,正是有了這個系統,美國人的戰機作戰效能有了突飛猛進的變化,甚至在機炮的作戰上,也實現了巨大的提升。電腦掌控了一切,依靠精確的飛行軌跡、姿態和開火控制,機炮的瞄準射擊速度獲得了進一步的大幅度提升,載機甚至可以在對頭交錯飛行中對目標進行迎頭攻擊!
而飛火推交聯,則是賦予了飛機更強大的效能,飛控和火控交聯,只是控制飛機的各個舵面,而推力控制,則是直接控制發動機!尤其是有了向量噴管之後,三者交聯,戰機可以像武俠小說中的人物一樣厲害,甚至可以在翻滾,俯仰,爬升,筋斗等各種動作中釋放武器。
本來,西蒙諾夫作為蘇霍伊設計局的副總設計師,已經是戰機設計領域裡的大行家了,但是,現在聽到了安德烈的一番描述,頓時就覺得具有航空武器前瞻性的人物,卻是安德烈!當安德烈描述完了這些效能,最終收尾的時候,西蒙諾夫不由得點頭:“是,你說得非常好!未來的飛行器,如果真的能夠有這些系統的交合,戰鬥力將會大增!”
“至少在現在,電傳系統是必須要攻克的難關。”西蒙諾夫繼續說道:“可惜啊,我們現在的電子技術,還是太差了,我們的雷達研製部門,還是抱著電子管不放。”
對這些配套生產部門,西蒙諾夫是很失望的,西蒙諾夫已經數次找過提赫米洛夫儀器製造研究院,協調新戰機的雷達問題,對方現在還有一大堆的技術問題無法解決,尤其是,還是抱著電子管不放!想要實現超越美國人的F15機載雷達的水平,怕是很難。
“電子管是個誤區。”安德烈繼續說道:“我們只知道一味地增加發射功率,增加了熱量,又增加了散熱的困難,最終,造出來的雷達相當笨重,可靠性低,效能也差。而且,還會影響到載機的效能。”
歷史上,蘇27的機體本來設計得挺好,但是因為雷達的缺陷,不得不減重,甚至在大梁上打孔,最終導致了軟骨病,使用過載被嚴重限制,後來十幾年的時間,蘇27就一直在增重和減重上來回重複。
聽到安德烈的話,西蒙諾夫也是點頭,這幾乎是他的一塊心病了,雖然T10還沒有開始試飛,機頭按計劃也是先裝載配重用的鉛塊,但是如果最後的雷達超重了,對T10來說就是一場災難啊。
“要是我們能夠從美國人手裡獲得一套他們的雷達系統,那就好了!”安德烈說道。
EP3已經讓國內的技術人員大開眼界,其中一些人的觀念已經放開了,不再抱著電子管不放,如果要是能搞到美國的先進雷達,那就更能夠說服剩餘的頑固們了,如果頑固們不聽,那最多就是再分離出一個新的設計局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