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部分(第1/4 頁)
強髑紡閭�嗔耍 �
身處在這個變革時代,有很多事情都讓人無法預料,王靜輝也想過上逍遙灑脫的生活,但是有些事情一旦陷身進去,自己想要再擺脫出來可就難了。所謂拔出蘿蔔帶出泥,王靜輝和宋朝的種種重大變革都緊緊地聯絡在一起,宋朝的統治高層也不會放任他在外面脫離太久。
皇帝趙頊這麼頻繁的下詔令王靜輝回汴都,所考慮的並不是因為憂心北方戰事如何。王靜輝儘管在朝中知軍事,但他的身邊並不缺乏參謀人員。而且經過這麼多年的交往,皇帝趙頊似乎感到王靜輝在總體策劃上是很好的,但一遇到最後具體執行的時候難免猶豫不決——他是個帥才而非將才。況且前線作戰部隊進展順利,大宋將士在戰場上所向披靡,重中之重的中路軍楊崇嶽部已經跨過桑乾河,給遼軍予以沉重打擊。十萬殘兵敗退到析津府固守起來,眼下正被楊崇嶽重兵包圍。眼看這燕雲之戰就要落下帷幕了,而遼國卻到現在還沒有做出什麼有效的應對措施,就連對錦州的攻勢也是軟綿綿的,更不要說是南京析津府了。
王靜輝雖然決定北上汴都,但是卻又磨磨蹭蹭在路上慢慢的走,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在這具體作戰方面他是起不到什麼作用的。至少在滅亡西夏的時候,他還想著能夠分批肢解西夏然後在慢慢吞掉,結果富弼和種諤一鼓作氣將西夏幹掉,這就足以說明自己的能力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是起推動的作用的。他在路上慢慢地走就是為了等北方戰事結束,這樣的話他回到汴都後也好參與收拾殘局,這種工作對他來說倒是非常的得心應手。
在得到王順的五萬軍隊後,楊崇嶽手中足足掌握了三十萬軍隊,而析津府中只有十萬不到的樣子,整個遼國燕雲守軍已經被殲滅三分之二,遼國想要派援軍來還要從北方的潢河防線抽調。多少先且不論,就是這路程也夠契丹人忙活至少半個月了,這給他攻克析津府留下了充足的時間。
由於析津府的規模限制,遼軍不可能將所有的軍隊全部收縮在城內防守,而且經過這段時間的戰鬥後,遼國燕雲守軍也逐漸開始認識到依託堅固的城牆來防守宋軍並不是一個好辦法,還不如出城依靠騎兵和宋軍打野戰。
燕雲遼軍雖然損失慘重,但還是能夠抽調出四萬左右的騎兵在附近的山區活動,不過可惜的是由於佩澄帶領的五萬軍隊從奉聖州前來支援楊崇嶽,使得析津府遼軍的北面也被包圍了起來。騎兵的活動範圍被限制在了一個很狹長的地區,無法充分發揮其優勢。
當楊崇嶽大軍渡過桑乾河之後的第二天,在析津府南方不到八十里的地方發生了一次有著特殊意義的戰鬥。宋朝從未露面的火槍部隊出動了,他們和遼軍的騎兵主力發生了碰撞,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熱兵器軍隊對騎兵部隊的戰鬥。
大宋到現在總共武裝了不到三萬人的火槍部隊,火槍效能雖然在王靜輝的眼中並不算什麼,但是在這個時候無疑是劃時代的武器。且在進行換裝後,宋朝將領發現火槍部隊的最大優點便是訓練時間短——由一個從未見過火槍計程車兵訓練成能夠配合作戰的合格火槍士兵,期間最多不會超過一個月。若是冷兵器的話在這方面根本就無法和火槍相比,最重要的是火槍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士兵的要求,就算不是壯漢,一個書生也可以在短時間內成為一個能夠開槍計程車兵。。。。。。。強幹弱枝的軍事政策一直是宋朝的潛規則——最好的武器絕對是先在汴都附近的禁軍中列裝。這一次大宋統治高層終於打破了常規,將已經訓練好的火槍部隊配發給北伐中路軍使用,以便驗證其威力來決定最後火槍是否值得大規模列裝,甚至是完全取代冷兵器。
宋軍火槍部隊是全軍最昂貴的軍隊,所以一直受到嚴密的保護。其斥候放的很遠,以便免得突然受到遼軍騎兵的突然衝擊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而且在這支軍隊背後還有大宋最為奢侈的維修人員,大宋樞密院從作坊中抽調了大量的技術人員隨軍對這些昂貴的火槍進行隨時維護。
由於幾年前王靜輝曾經對蘇頌和沈括詳細提起了“標準化”的概念,並且引用了秦軍的後勤制度。儘管在這個時代標準化實施起來是極為困難的,但是秦朝人可以做到的事情,大宋沒有理由辦不到,至少也可以模仿後世四五成的樣子。儘管這種似是而非的“標準化”還很差強人意,但畢竟在軍事上是一個重要的變革,大宋作坊中的工匠以其精湛的技藝製造了大量的火槍配件,這麼多的配件雖然不能夠保證和原武器配件做到嚴絲和縫,但是十個當中總有六七個能夠達到更換的要求。能夠做到這一點已經是非常不易了,這除了要拜現在的火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