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部分(第3/4 頁)
完畢,這使得大宋在北方對抗遊牧民族南侵的時候有了一道可靠的防線。
長城修整完畢並不是終點,在修整長城的時候,大宋同時投入了上千萬貫將北方的主要幹道也重新修整一遍,依託兩條用水泥修建的北方主幹道,將大宋西北、北部同大宋中心連線了起來,以往十五天的路程若是乘坐馬車在水泥路上通行的話,可以節省五天的時間。不要小看這節省出來的三分之一的時間,這大大改善了北方道路交通水平,從而使得大宋對北方和西北的控制力度大大增強。
這兩大工程在進行了四年之後,大宋總共向其中投入了三千多萬貫才完成,這已經是比原計劃節省了近一千萬貫,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宋朝廷採用了更加靈活的運作方式來進行這項工作。大宋在這四年當中進行這兩項工程就足足投入了三十萬奴隸,這才使得工程進度進展飛速,比原計劃快了一年左右完成任務。
修整長城和在北方構建水泥路主幹道大大改善了大宋北部疆域的防禦能力,儘管耗費了大量的金錢,但是相對於其巨大的軍事作用而言,這筆錢花的非常值得。尤其是這幾年大宋北方是少有的沒有戰爭的時期,北方和西北都獲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從治平三年開始的廂軍屯田政策到現在在北方基本上已經告一段落。北方和西北的廂軍屯田終止一專面是因為北方可供分配土地已經開始顯得有些緊張,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大宋廂軍數量已經降至了不足二十萬人,就連正規禁軍數量也下降到了六十餘萬,這樣的軍隊規模已經是自仁宗時代以來的最低點。
在西北和北方的廂軍屯田雖然已經結束,但是在南方的廂軍屯田卻沒有結束,不過相對於北方和西北而言,南方的廂軍屯田速度非常緩慢。自治平三年開始大宋在大順城第一次大規模獲得了西夏的戰俘充作奴隸開始,奴隸的主要使用方向就在南方。他們不斷地在南方開闢修築道路、橋樑,而且還有計劃地沿著這些開闢出來的道路進行屯墾。等奴隸將屯墾的土地變成熟地的時候,他們再繼續向前,而此時廂軍屯田才在這個基礎上開始。
這樣一來廂軍在南方的屯田速度自然是非常緩慢,不過與北方廂軍屯田主要是以糧食、棉花和油料作物相比,在南方的廂軍屯田農業只是佔了一半,最主要的還是以種植甘蔗、釀酒、造紙、製糖等手工業為主。
湖廣地區在後世雖然是有名的產量地區,不過在這個時候顯然還不適合建設成大宋的糧倉,環境的惡劣加上落後的耕作方式恐怕會使得大宋朝廷會失去耐心來等待開發南方。為了使廂軍屯田南方效果見得更快一些,王靜輝當初在屯田南方的時候就偏重於發展手工業,至於農業方面可以慢慢發展,只要能夠滿足當地的農業需要就足夠了。時間長了,加上這裡的環境慢慢改善,大規模種植業發展起來那是必然的事情。
與後世不同,王靜輝所生活的那個時代正是人口爆炸的時代,中國是透過種種行政手段來抑制人口增長,但是在現在大宋所處的時代,人口很可能過億,但是與其國土面積相比還是非常稀疏。開發一個地區首先要看人口數量能不能達到一個標準,顯然在這上面大宋是不夠格的。它的人口分佈極為不均衡,在西北和西南與中原地區人口比例嚴重失衡,比之後世的東西部人口分佈狀況還要嚴重。
王靜輝深知人口數量和國家資源之間的關係。現在大宋也沒有後世的計劃生育政策,更沒有優生優育的概念,在這個時代提出計劃生育顯然是不合時宜的,甚至優生優育的提出都會受到世人的質疑和嘲笑。他只是在自己的書院中傳授醫科時提出了優生優育的概念,只要自己的書院一天不關門,受到影響的人終究會一天比一天多,這完全是水磨石的功夫,絲毫不能著急。
廂軍屯田政策的提出在本意上也是有著想透過這一行政手段來達到平衡人口分佈的目的,在熙寧十年的今天已經進行了十一、二年之久,現在看起來效果還不錯。至少廂軍屯田使得大宋四十餘萬廂軍和他們的家屬有計劃地移民到了西北和西南地區,遷移人口數量達到了一百餘萬人,這其中也是因為一家之中父子皆是廂軍所致,否則遷移的人口數量會更多。可以說在這個時代用十餘年的時間來完成如此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是很難想象的,這也是當初王靜輝和大宋統治高層所完全沒有預想過的。不過好在各項廂軍屯田政策非常寬厚,而且各項準備工作和實行時間長,這才沒有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時至今日,就是王靜輝想到這些心中都不禁湧起一陣後怕的感覺。百萬大移民可以說是一大創舉,這簡直就是在走鋼絲,一個不好便是關係到王朝更易的大事,不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