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1/4 頁)
?
第一第六十章 將至
第六十章 將至 王靜輝看到趙頊眼中的迷茫之色更是深重,他也不和趙頊鬥彎子玩腦筋急轉彎的遊戲了,說道:“殿下,這天下的財富從來就沒有過定數,也不是像那些書呆子眼中所理解的那樣,天下的財富就如同這一杯水一樣,如果商賈拿走一分利,而朝廷便會少拿這一分利。如果跳出這個圈子,把財富的總值擴大,把這個杯子變成水桶、水缸又如何?這就像當初太祖時期的天下財富成長為現在大宋的繁榮富足一樣的道理,請問殿下太祖時期國家財富的一分多還是現在天下財富的一分多呢?” 聽著王靜輝這個比喻,趙頊都有些暈頭了,他不是不明把王靜輝話中的意思,但他從沒有在王靜輝這個角度來思考過經濟問題,各位給他教書的先生都是抱著那本“與民爭利”的臭腳告訴他萬世不滅的真理,但王靜輝的話使他長久以來接受的教育從根基上就發生了動搖,讓趙頊開始反思到底是誰對誰錯。 王靜輝看著潁王趙頊那個樣子便知道今天的火候也差不多了,再說自己也不是學歷史的,一時間也找不出什麼生動而又有說服力的歷史典故來有力的證明自己的觀點。“看來自己要考慮是否有必要寫一本《簡明初級經濟讀本》來給大宋的統治高層洗洗腦了。可惜自己不是學經濟的,不然直接把《國富論》搬上來改造成中國特色的不就完了嘛,還讓自己這個沒有學過經濟的人班門弄斧,這是傷腦筋。”他在心中暗暗的想到。 王靜輝說道:“這中間的玄機還多著呢,等有機會我再寫個策論集給你,不過老規矩:決不能外洩,上次那兩本策論集好像宰輔韓相就看過吧。為了我的名聲著想,還請殿下還是把我的策論捂緊點好!” 潁王趙頊聽王靜輝把他向父皇呈送策論的事情說破,臉上也不禁一紅,但一想到王靜輝說要再寫一本策論集給他,心中又喜不自勝,轉頭看到還在輕笑的妹妹蜀國公主趙淺予,心想:“真是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自從王靜輝開始對蜀國公主有好感後,這策論也是一篇跟著一篇自己送過來,想到以前王靜輝的作風,真是人心不古……” 蜀國公主看到皇兄轉頭看著自己微笑,立刻想到了潁王趙頊心中所想,也不禁臉上有些發燒,低下了頭。而王靜輝則是最喜歡看到蜀國公主臉紅的,也不在意旁邊的趙頊,饒有興趣的看著蜀國公主。而趙頊也頗為知趣的閉上了嘴巴,不再問王靜輝其他問題了,反正王靜輝的策論給他的感覺一貫是非常全面,幾乎所有的疑問都會在裡面進行詳細的闡述,現在王靜輝的策論似乎更像是一本書,下筆萬言那是長有的事情,也怪不得王靜輝要使用鵝毛筆來寫策論了,就他那蝸牛爬的速度來寫毛筆字,那一本策論可真夠有他寫的了。趙頊現在想的更多的是怎麼走出這間書房,雖然他不知道在這樣的場面中“燈泡”是什麼意思,但畢竟這種場面還是讓他感到有些尷尬,彷彿自己是個多餘的人。最終蜀國公主還是敵不過王靜輝的目光,拉著還在發呆的潁王趙頊向王靜輝告辭了。 在送走蜀國公主後,王靜輝就順便乘車到郊外他收養的孤兒那裡去看看,他們的學習進度沒有被王靜輝的遷移計劃所幹擾。在王靜輝的眼中,這些孩子不愧是精選出來的好苗子,雖然他接手培養的時間還很短,但他們的天賦是非常好的,其中十三個人的定期學習測驗成績明顯的對《物論》、《數論》偏移,這使得王靜輝感到非常意外,但也同時很興奮。不過王靜輝不會這麼快就對這些孩子進行專項培養,因為他們現在的基礎還不牢固,各自的天分都沒有顯現出來,想當年郭沫若考北大,理科科目的分數居然比文科科目高了一大截,最後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卻是文科方面的。 王靜輝受過所謂“產業教育”的毒害,所以他要在充分考察了每個學生的資質後,再做決定把他們向什麼道路上引導。他決定親手帶出的第一批學生共有二十一名,這個數字不算多,但卻是他投入精力最多的一件事請。這些學生中除了李管事的兒子要被指定向考科舉步入仕途的方向上培養外,其他學生還要透過王靜輝詳細的審查後,才能夠決定其發展方向,無論他們將來是向那個方向上培養,他們無疑都會繼承王靜輝某一方面的知識,他們便是王靜輝的留在這個時空的“傳教徒”。有了這些傳教徒,王靜輝才能肯定的說,以前是自己一個人來影響歷史,但等這些孩子長大後或是步入仕途,或是成為某一科學領域的探索者,他們對歷史的影響才真正擺到了檯面上。 王靜輝培養這些孩子成為一個合格的“傳教徒”,雖然歷時還不長,但他真是把這些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來撫養教育的,從身體健康到思想上正常成長的每一個方面,他都給予足夠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