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4 頁)
濮議的爭論才能夠停止。其實這次在朝堂上爆發出來的濮議爭論只是個由頭,它本質上兩個新舊政治勢力的交鋒,曹太后雖然還政於當今皇上,但底下的百官可不這樣看,不巧的是這個時候曹太后下旨譴責韓琦,姑且不論曹太后的本意如何,但這道旨意確實是讓百官對此產生了錯誤的結論和看法。如果不快速解決這個問題,那朝堂將會陷入持久的爭論當中去,對國家的穩定是極為不利的!” 趙頊說道:“王兄說的這些我都知道,不過要讓太后更改旨意,這……這可是難上加難啊!”他說完後用期待的眼神看著王靜輝,希望這個才子能夠想出一個好辦法。 王靜輝剛想說出最後的答案,旁邊的趙淺予問道:“先生剛才所說‘有個主意,但卻不是光明正大,可能會有損皇帝的威嚴’之語是不是你有辦法可以使太后改變主意?” 王靜輝看了看她,然後對趙頊說道:“殿下,趙公子猜得不錯,我確實有辦法讓太后改變主意,不過這個主意我只是說來聽聽,能不能用還是看你們的選擇!” 趙頊咬咬牙說道:“王兄,敢問計將安出?” 王靜輝說道:“我聽傳聞:當今皇上雖然過繼給仁宗皇帝,但開始的時候,曹太后似乎和皇上相處並不是很和諧,而是多虧宰輔韓大人去年從中大力周旋才化解這段母子間的怨隙,還政於皇帝陛下。我想問殿下這是否屬實?” 趙頊說道:“其實這也不是什麼秘密,汴都的百姓都知道這件事,怎麼王兄對此還有什麼異議?” 王靜輝說道:“我對這件事到沒有什麼異議,只不過想確定一下罷了。我想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到太后對於權力並不是很熱衷,而是深明大義的一代賢后。現在能夠說動曹太后改變主意的大臣在朝中也不過這麼寥寥數位,我想可以讓韓大人、歐陽大人、曾大人去遊說太后改變主意,如果能夠說服太后的話,這便是一上策,如若失敗便只有採取下策了!” 趙頊想了想後說道:“這確實是一條好辦法,能夠勸動太后改變主意的也就是韓琦、曾公亮、富弼這一班老臣了,機會也是很大。王兄,如果這條辦法不行,那什麼是下策呢?” 王靜輝說道:“我想這條建議雖好,但剛才殿下也說過皇上和太后之間以前的關係不太好,雖然這已經過去快一年了,但應該不會有什麼太大的改善,所以這條建議也只是我說說而已,殿下拿去用成敗與否都不是很重要,關鍵是第二條建議。一道詔書之所以稱得上是詔書不過是詔書上面有太后的簽名罷了,可以等待太后醉酒後,買通宦官有機會在詔書上加上太后的簽押便可了!不過這條建議太過下作,所以是下策,但也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歷史上關於後來曹太后下詔支援濮王封號定為皇考的爭論很多,畢竟是曹太后下詔責問韓琦在先,後來又改變態度改為支援,這樣的轉變未免太不合常理,所以大多數人都相信是曹太后酒醉後讓韓琦和歐陽修等人鑽了空子。王靜輝分析了一下現在的狀況也認為讓曹太后改變主意簡直是難於上青天,所以他相信這個傳聞是真實的:雖然曹太后個人品行在中國曆代後宮太后中堪稱楷模,但給濮王以皇考的封號實在是太刺激這個老太太了,況且她和英宗趙曙本來就有矛盾,更不可能反過來幫助趙曙渡過難關。想到第一次在校正醫書局見到宰輔韓琦的時候,韓琦那雙眯起來的眼睛給王靜輝的感覺是老謀深算,如果說這個主意是韓琦這廝出的,王靜輝肯定會舉起雙手加雙腳表示同意。 王靜輝的話可把趙頊和趙淺予給嚇壞了:這傢伙也太大膽了吧?!更改太后詔書在他嘴裡怎麼這麼清淡?!趙頊有些惱怒的說道:“王兄,這可是逆臣之舉!你怎麼會出這樣的主意呢?!看來當初我推薦你入朝為官是看錯人了!” 王靜輝此時也沒有想到趙頊會對此有這麼大的反應,但他也毫不示弱的說道:“殿下,也許你會認為我這樣做有為聖人之道,但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國家?!” 潁王趙頊直說道:“難道你這樣做還是個讀書人應該做的嗎?!這個國家又怎麼了?” 王靜輝說道:“我承認我這樣是有違聖人之道,但卻是為了大宋的將來著想!想要儘快結束濮議的唯一辦法就是說服太后,但若想說服她難於上青天!太后一日不改變對此事的態度,濮議就會在朝堂上一日不會商定下來,而你難道要讓皇上在這件事上作出讓步嗎?朝堂上爭論的時間越長久,其對國家所帶來的危害就越大,百官與皇上、皇上與太后、百官之間的矛盾就會越來越激化,你知道最後會演變成什麼嗎?” 蜀國公主問道:“王兄,這樣下去會發生什麼情況?” 王靜輝說道:“濮議久拖不決,朝堂上的百官爭論不休,長此以往就會使爭論升級,由討論濮議上升為對彼此不同建議者的人身攻擊,最後發展成朝堂之上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