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部分(第3/4 頁)
。皇上那邊已經有了關於遷都的定論,北平那邊只是行在。南京(最後一次重申,僅僅是為了行文的方便才使用南京這個地名的,考據人士就不必深究了。)已經是國都。就算以後朝廷搬遷到了北平,也不算是遷都,僅僅是將太祖皇帝的多都想法稍微改動而已。”
明朝的雙都制度罷了,南京為留都,保留各部職能,從大局上判斷。等於是在北京這個傳統的明朝國都之外又多了一個南京的都城。既然是兩個國都,也就談不上一咋。“遷”字了。
反正無論南京還是北京,都是國都,都有行政體系和行政職能,絕對是一個非常折中的方案了。
林三洪自然知道最終的結果。聽到魏成棟的稱讚也不感覺如何。
可是魏成棟卻是更加佩服林三洪了:“當初在湖廣的時候,我還以為安北侯僅僅是膽識過人而已。今日算是親眼見識到了。怨不得殿下一再盛讚安北侯的眼光呢。皇上關於遷都的定論不過剛剛發過來,我也是聽過殿下之言以後才知道。安北侯不在朝中就已經早早就料到了。果然是智慧過人眼光獨到,”
朱高煦笑道:“其實我也想讓林”安北侯在孤王身邊,辦事情也會方便很多。只不過皇上那裡似乎對安北侯頗有成見
“不過眼下有咋。機會,安北侯不是在揚州任上做出了好大政績的麼?自從安北侯去職揚州之後。王同彥為揚州知府,也算是謹小慎微,可再也沒有建樹。最多就是守著咱們的安北侯踢打下來的那點家業過日子,雖然無功卻也無過,休仕之後告老還鄉也算是風光體面。可他一下來,新任的揚州知府可就不行了,”
也怪不得朱高煦提起揚州。就在林三洪做出成績的這個地方,現在雖然已經繁華鼎盛,可再也沒有了林三洪治揚州之時的那種局面。
作為林三洪的繼任者,王同彥王老綰還算不錯,在揚州任上等於是徹底的閒人一咋”可以算是什麼事情都沒有做過,安全按照林三洪遺留下來的那點家底和制度來治理揚州府,用朝廷的話來講,就叫做無為而治。
就是因為無為,沒有對林三洪制定的各種制度作出任何改動,雖然無法超越林三洪時代的鼎盛,卻也依靠林府臺遺留下來的那點本錢繼續了揚州的繁華。王同彥在揚州任上基本就是修養了三年,或者吟詩作畫或者觀景賞花,屁大一點的事情都沒有做過。
好不容易到了任期,王老綰風光體面的休仕退出官場了。他的下一任躊躇滿志年輕氣盛,看到揚州已不如往昔,立刻就進行大刀闊斧的改制:大力發展工商,獎勵絲織。
新官上任三把火,這個嶄新的揚州知府的本意絕對是好的,看著揚州已經不如以前,心裡也很著急小所以才用了這種手段希望能夠把揚州“工業化”。
至於後果”林三洪不用問也能知道,肯定是勞民傷財一事無成,努力費勁還不如什麼都不做呢。在林三洪的治理下,揚州就是一個消費型的城市,依靠江南淮揚的消費帶動起來的繁華局面,怎麼能夠這麼快就會被工商所取代?
就算是發展各種各樣的作坊小就算是獎勵耕織,可他動手已經太晚了。兩淅、兩江和江南的大型織造作坊已經形成了氣候,甚至聯合成了統一價格統一銷售的局面,揚州再想起來分一杯莫,和已經勢大財雄的整個行業競爭,擺明了就是自找苦吃。連級絲行業都出現了豐隆昌這樣的巨無霸,需要很多同行聯合起來才能和春桃抗衡,揚州剛剛起步就想這麼幹,完全就是急功近利損人不利己的莽夫,必然會被南北的大商號聯合起來擠壓的喘不過氣”,
以奢治政才是林三洪治理揚州的根本訣竅,透過消費的方式把各地富人的財富聚集起來,提倡消費鼓勵消費,從中漁利這才是根本。主要目的就是財富的再流通和再分配,從來也沒有提過一句和生產有關的話語。
在林三洪為揚州知府的時代,揚州的繁榮不是因為生產,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消費才鑄就了揚州“宇內形勝。的地個。這種手法其實就是轉移財富而不是產生財富。一上來就雷厲風行的大興生產之路。肯定是出力不討好。
“這一任的揚州知府不行。孤王想著可以讓安北侯去揚州府臺衙門隨便掛個什麼職位,哪怕是不當官也好,。小朱高煦笑道:“以安北侯對揚州的瞭解和手段,以淮揚對安北侯的信賴之深,肯定可以再造揚州宇內形勝,只要這一任熬下來,”
朱高煦的意思很明顯,先讓林三洪去揚州府臺衙門隨便掛個什麼可有可無的職務,因為揚州官場和民間對於林三洪這個人已經有了一種迷信。必然會受到現任知府的倚重,就算不能在瞬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