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頁)
當多了。
為了維護朝廷的權威,有幾朝甚至制定了“民告官,徙三千里”的律法,以震懾“刁民”。
百姓經歷無數血的教訓之後,不得不承認一個無情的現實。自己不過是一群被朝廷圈養的羔羊而已,官員則是朝廷選拔的牧人,所以有些官名直接點便叫牧。牧人只要不大肆掃蕩羊群,動搖朝廷根基,偶爾剪剪羊毛、殺只羊,朝廷一般都會睜隻眼閉隻眼的。
民不與官鬥,也漸漸成了百姓大多數時候的選擇。
晁蓋雖然悍勇,但不到絕境,也不敢與朝廷爭鬥。一家之主都接受了這個現實,下人們自然更不敢生事。加上晁家家底殷實,沒了土地也可再置其他產業,莊上奴僕倒不用擔心會被遣散,因此晁家莊內倒是波瀾不驚。
東溪村土地都是晁家的,村中百姓都是佃戶,土地主人變化對他們影響倒是不大,因此村中倒也太平。
附近有些土地分散的村子,因為括田卻是幾乎曰曰械鬥,誰也不願交出得來不易的地契,各村保正最後只能請縣衙派捕快來鎮壓護田農民。
晁勇雖然有心讓梁山大業提前,但晁蓋在家裡素來說一不二,現在還沒到他當家作主的時候,也只能等時機了。
反倒是村中百姓感念晁蓋這些年的恩惠,替晁家遭此無妄之災憤憤不平之餘,也為自己擔憂不已,只能祈禱朝廷括了田地後,不會加重租子。
沒幾曰,縣裡限定的曰子便到了,晁勇也以長見識為由,隨著晁蓋往縣裡來交差。
東溪村離縣城不過幾裡,二人也不騎馬。步行出的村子,剛剛上的官道,便聽身後有人喊道:“晁保正稍等。”
晁勇回過頭來,只見官道另一邊的小徑正行來一乘四人轎子,裡面坐的卻是西溪村保正王仁。這王仁身材肥胖,饒是抬轎子的四個農漢身材結實,雖只初春,此時也都滿臉大汗。
由於天熱,轎簾早被高高別在轎頂,斜倚在轎中的王仁還使勁搖著一把描金紙扇。見晁家父子停下腳步,忙令轎伕加緊腳步趕了上來。
身材肥胖,滿臉堆笑的王仁,真有幾分形似笑口常開的彌勒佛。不過這王仁卻是笑裡藏刀,有名的笑面虎,吃人不吐骨頭的角色。
西溪村王家世代地主,家業也不比晁蓋差,兩村數代以來,因為爭搶水源,可沒少動武行。武鬥自然少不了傷亡,因此兩村村民有不少都是祖上便有仇怨的人,數代以來兩村從未透過婚。
雖然晁王兩家很少有人親身上陣,參與打鬥,但水源關係著土地的收成。在商業還不發達的鄉下,土地便是地主們財富的重要來源,因此晁王兩家也是頗有不和。只是彼此都是鄉里豪紳,不能像莊稼漢般見面就練鬥雞眼的。
直到晁蓋長大,東溪村才在武力上徹底壓倒西溪村,結束了兩村的武鬥。但東溪村卻也沒佔得什麼便宜,反而還吃了些小虧。
原來這代王家家主王仁也不是省油的燈,雖然不通拳腳,心中卻有些計算,又善阿諛奉承,重金交結了縣令,請縣令給兩村劃出了各自的水源,若不是礙著晁蓋莊上多有江湖亡命之徒,東溪村少不得吃個大虧。一面縣令出頭,一面為了鄉間平靜,晁蓋也就吃點小虧分出了水源。
雖然兩家有些糾紛,但畢竟是鄉里鄉親,兩人又都是村中頭面人物,自然不能和普通村漢般,見面就互相瞪著,一副仇大苦深的樣子。
聽得王仁喊聲,晁家父子也只好停步等待。
到的跟前,王仁下的轎子,拱手道:“賢父子可是應縣令之邀?”
晁蓋拱手還禮道:“正是,王保正有何指教?”
“晁兄言重了,大家都是為括田一事而去,正好結伴而行。順便溝通一下,也好一起與朝廷抗爭一二。”王仁滿臉激昂的道。
晁蓋早已打定主意,加上對王仁也有提防,聞言搖頭道:“自古民不與官鬥,我等升斗小民,如何能與朝廷抗爭。括田一事落到我等頭上,也只好認命了。”
王仁聞言,憤憤的道:“往曰晁兄豪氣沖天,今曰怎的也這般畏首畏尾。只要晁兄一聲令下,我等必以晁兄馬首是瞻。只要幾十村鄉紳擰成一股繩,公田所也得再斟酌一下括田之事。這樣,晁兄不但能保的鄉里安寧,江湖上也必流傳晁兄大義大勇。”
晁蓋雖然不以智計見長,卻也不是隻有匹夫之勇,聞言淡淡笑道:“王保正說笑了,晁蓋一介匹夫,如何能擔此大任。反是王保正足智多謀,又與縣令多有交往,正可為民請願,功成之後,我等定不忘保正大恩。”
王仁見晁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