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頁)
在熟練掌握《廣韻》,幾乎能將《幼學瓊林》、《千家詩》等倒背如流的情況下,李鳳梧開始看四書五經學習六藝。
此時朱熹還未將《大學》、《中庸》從《禮記》中摘出來單獨成書,因此四書其實只有《論語》和《孟子》,五經則是《詩經》、《禮記》、《尚書》、《周易》和《春秋》,六藝則是指禮、樂、射、御、書、數。
其中《詩經》李鳳梧已經背誦下來,六藝則需要在府學中聽先生教學,因此要看的書便只有兩書加四經。
李鳳梧從沒想過依靠讀書成為大宋的蘇仙蘇東坡,有唐宋八大家的宋六家珠玉在前,又有理學大師朱熹在後,自己再怎麼讀書也不可能超過他們。
話說,朱熹如今也三十多歲了。
並不是沒有想過,趁著朱熹現在還沒將大學、中庸從禮經中抽出來,自己先前一步,但這並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且自己如今也沒有那個名望。
李鳳梧真正想做的是編撰一本大宋的新華字典,將繁體字化為簡體字,在大宋推廣漢語拼音,這可是功德無量的事情,若是做出來必然是名垂青史的事情,不比促成四書的成就差。
不過這種事情,估計都得等自己金鑾唱名中舉之後,編撰一本字典取《廣韻》而代之,若是一個人做沒個三五七年就甭想了,但若能進入翰林院,有諸多翰林編修幫忙協助,那便輕鬆了許多。
況且沒有官家也就是政府支援,這也不可能實現,畢竟自己不是大宋的歐陽修和範文正,沒有揮手便有天下士子趨勢的名望。
所以在古代,名望是何等重要的東西。
功名兩字,自古不分。
因有過目不忘的變態BUG,李鳳梧看書倒是極快,但僅是背下來並不足以讓他考試無憂,畢竟科考歷史中死記硬背下四書五經的人比比皆是,但每次科考中舉的卻只有那些人,因此要想考試過關,還得看不少《儒經講解》、《策論典議》之類動輒十萬字左右的名家作品,甚至於和後世那些黃岡密卷一個意思的《狀元集》也有必要細讀……
這麼一算下來,其實要背要看的書極多。
好在紹興三十一年春剛舉過大科,本科謝試定在隆興一年秋,省試和殿試定在隆興二年,留給李鳳梧的時間還多,唯獨遺憾的是張浚在隆興二年去世,這當中是李家的危險期。
不過李鳳梧已經想清楚一個事情,史書資料記載,張浚是隆興二年致仕之後病死,雖然六十七歲病死不奇怪,但也可能是主和派擔心他再度被起用而出了暗手。
如果真是如此,自己想法讓他安然無恙,只要張浚不死對李家而言就是一道保命符,畢竟是深受官家趙昚信任的忠臣相公,有大功於朝廷,哪怕是致仕在野,也有著讓人忌憚的影響力。
和李鳳梧想的一般,正月十五的上元節還沒到,府學之中已經有人在著手要將自己攆出文軒王廟,訊息來源相當可靠。
當初柳府大宴前,自己曾與幾個府學生員在秦淮河楊柳心的畫舫上和柳子遠等人衝突,自己這一方中竟有位同窗是府學先生的子侄,此次府學考試,那位先生便負責新進生員。
李老三捐了三千兩白銀給周必大,事後周必大沒有中飽私囊一分,全部花在府學辦學上,所謂拿人手短吃人嘴短,周必大應該不會為難自己,況且作為他好友陸游的門生,他不照顧下自己都有點說不過去。
因此自己只要能過了考試,那些別有用心的人便只能徒呼奈何。
至於別有用心的人是誰,除了柳子遠和他背後的河西柳家,再算下去大概還能加上郭禿子,朱文修和楊世傑應該不至於計較這等小事。
也許在柳子遠等人看來,李鳳梧連蒙學私塾都不曾進過,要將他攆出府學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上元節,本是人約黃昏後的美好日子,李鳳梧嘗試著邀約文家小妹一起賞花燈,或許是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的緣故,文家小妹竟然同意了。
不過多了個燈泡,出於各種考慮,文淑臻是必須要陪同自家小妹一起的,不然待字閨中的小姑娘和李家小官人一同游上元,傳出去文家這臉可沒地方擱。
在惡訟師文啟來和夫人文蔡氏看來,有大女帶著奴僕陪伴,小女和李家小官人上元節賞燈似乎出不了簍子,但顯然他們低估了李鳳梧這顆悶|騷的心。
上元燈會就在秦淮河畔。
李鳳梧、朱喚兒、文淑臻、文家小女一行四人,到醉樂坊要了艘畫舫,沒有讓那位新晉秦淮八豔的楊柳心作陪,就連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