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第4/4 頁)
都來找周兄一起交流學習。”
是夜賓主盡歡。
知曉了趙昚不會太為難自己,李鳳梧心中鬆了一口大氣,當然,來到臨安,還有一個人必須要去拜見,周必大已說了他對於自己秋闈一事幫不上忙,便只有找這位大人物了。
走後門,在哪個朝代都是如此。
李鳳梧要拜見的人不是別人,正是張家人。
在從建康出發前,李鳳梧就考慮到秋闈的事情,自己到了臨安,要想參加秋闈,要麼將戶籍遷來臨安,要麼從禮部那裡弄個免籍秋闈的名額。
和後世高考一般,秋闈其實也差不多有這個狀況,臨安、建康的秋闈要比其他地方的寬鬆一些,因此參加這兩處的秋闈對士子來說是極大的捷徑。
而禮部也基於此種考慮,每次秋闈都會有特定的名額,給那些戶籍在偏遠地區,但朝中有人的官員晚生,讓他們能夠順利透過秋闈。
當然,這需要有權勢之人的舉薦。
因此接旨之後,李鳳梧去詢問了叔公張浚,而叔公也很是爽快,二話不說修書一封,讓他到了臨安之後去拜訪刑部一位侍郎。
張杓,張浚次子,有大才,年僅二十歲便任成都府路提點刑獄,同年任大理卿,二十一歲便權尚書刑部侍郎,如今已在刑部侍郎位置上呆了好幾年。
雖然這幾年未有升遷,但此子卻是張家除了張浚之外最為耀眼之人,被張家之人稱之為未來鼎柱,未嘗不能有其父張浚風采的一日,若真是一門兩相公,那便是千古佳話了。
李鳳梧便要去拜訪於他。
因是京官,又是刑部侍郎,李鳳梧先行讓李鉅鹿去打探,知曉張杓要晚間才回張府,因此白日裡便在家裡看書,待得傍晚時分再去拜訪張杓。
明春是進士大科,李鳳梧因有過目不忘的天賦技能,《詩經》、《禮記》、《孝經》、《春秋》這四經早已倒背如流,只是《周易》太過博大繁冗,只背了個七七八八。
《論語》和《孟子》也早已吃透。
當然,這只是說李家小官人將這些科舉的基本書都背了下來,註解也都熟記,不過若是僅憑此就想秋闈無虞,那是不現實的。
死記硬背從來考不出一甲狀元。
李鳳梧寫詩不太擅長,畢竟寫詩、賦這玩意兒是靠才情,很不巧的是,李家小官人就缺才情,估摸著到時候考試,又得去“借”某位明清才子的作品了。
時務策論這一關李鳳梧倒是不擔心,已自己的上帝視覺,還寫不出一篇好策論來那才叫有鬼了,至於墨意和帖,李鳳梧也並不太擔心。
論填鴨式教育,我李鳳梧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