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部分(第3/4 頁)
揍一頓。
徐眉嬌飲酒,李鉅鹿陪酒。
酒酣之時,煩惱盡去。
第二日的大朝會上,刑部尚書諸葛瑾我上呈了上元大火的案情陳表,官家細讀之後,緊皺的眉頭鬆了下來,雖然縱火之人已死在大火之中,不過還是要追責一干人等。
負責御街治安的禁軍副統領、殿前司都虞候、中亮大夫寧頜降為右武大夫,去副統領一職。
其餘禁軍諸多相應官員也或多或少受到懲戒。
最慘的那位指揮禁軍士兵攔住人群洪流的禁軍小官,被杖三十不說,還被剝了忠訓郎,發配邊疆充軍,誰叫當時有平民死在禁軍槍下呢,總得給天下百姓一個交代。
殿前都指揮使趙琿因為負責皇城內治安,且應變災情及時得當,並沒有受到牽連。
而臨安知府胡興可原本也是要被重罰,在湯思退等一眾三省官員求情下,胡興可去臨安知府一職,另知徽州,看起來是貶了,實際上胡興可高興著吶。
終於離開了臨安知府這個火燒屁股的位置,發生了這麼大的事還能任江南富庶之地徽州的知州,算是僥倖了。
在官家的小心思下,上元大火案就這麼草草了事。
接下來大宋的工作重心又轉移到了宋金和談和即將開始的春闈之上。
上元節之後,還在金國的通問金國副使胡昉又和大金官員展開了唇槍舌劍,開啟新一輪的談判,不過幾乎沒有好訊息傳來。
這讓朝堂上始終籠罩著一層愁雲。
而隨著上元大火案告終,官家趙昚開始將目光轉移到春闈的考官人選上。
關於本次春闈主考官,趙昚原本是很中意秋闈主考官洪遵,上次太學風波之後,國子祭酒陳伸被貶,過了幾天,趙昚將就洪遵提升為國子祭酒。
讓他主考並無不妥。
不夠趙昚心中也有些猶豫不絕,三洪同朝,洪遵是國子祭酒,洪适為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任樞密院使,還有個大有名望的洪邁。
如果洪遵主持春闈,倒是很容易助長三洪的氣勢,對於深諳帝王制衡之術的官家而言,此舉無疑會讓洪适大受裨益,著實不妥。
因此很快否決了這個想法。
除去洪遵,那麼朝堂之中既有此聲望又有官職能夠擔任春闈主考官的人便不多,思來想去,趙昚都覺得立身剛正的周必大是最佳人選。
周必大初入京城,在官場之中還沒那麼多的盤根錯節,且其立身剛正之名在今時越發昭著,尤其是封駁了自己聖旨之後,更是受到士族讚譽。
且周必大在建康擔任府學教授時候,其學術之名便洋溢九州,坊間、朝堂和士族間多有稱其為文壇盟主之聲。
他來擔任春闈主考官,足夠服眾。
不過周必大還只是個四品中書舍人,資歷上雖然稍微差一點,但這無關緊要,自己賜他個學士即可,於是趙昚在一張上等宣紙上寫下了周必大的名字。
春闈主考選定,剩下重要人選則是副主考。
至於其他同考官,交由禮部去酌定,屆時自己再根據情況稍加變動,當然,一些自己看重的人還是要用一下的,不能因為禮部不提就不用。
比如紹興二十四年的榜眼閻安中,如今職官監察御史,也是可以用一下的。
又比如紹興三十年的狀元梁克家,如今是著作佐郎,頗有點鬱郁不得志的意思,還是莫要寒了這位狀元的心,將他丟入翰林院,也讓他主持春闈罷。
話有說話來,周必大這個中書舍人太過剛正,上次封駁了自己旨意,雖然自己當時覺得挺不錯,事後想一下還是覺得窩心。
不如讓梁克家來擔任給事中,如此深懷感恩之心的梁克家會對自己順從一點,總不會如周必大一般封駁自己的旨意罷?
於是趙昚又寫了閻安中和梁克家的名字,思忖了一陣,在梁克家的名字後面寫了個副字。
除去這些人,趙昚又想了想,最終還是將刑部侍郎張杓的名字放了進去,這小子不得了,才二十六七就成了刑部侍郎。
我大宋崇文,這等雅事有必要宣揚一番。
好教諸多考生知曉,你們一心讀書,可要好好學習咱們的張侍郎,若是胸中有才華,何懼璞玉埋塵霾。
趙昚滿意的看了這些名字點點頭,其餘人選就丟給禮部罷。
選定春闈考官,趙昚對謝盛堂說道:“宣朕旨意,召禮部尚書魏杞、國子監祭酒洪遵進宮面聖,朕有事相商。”
這便是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