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部分(第2/4 頁)
相較太后先前的提議。丁謂現在至少爭取到在一旁提點晏殊的權利。亦就是說,晏殊在準備皇陵祭祀大典的時候什麼事情都需要向丁謂通報一聲,那麼,如果晏殊發現皇陵上有什麼異常情況,也不得不先向丁謂稟告,然後才能再稟告給太后。“有微臣在一旁提點晏尚書。應該無甚問題。”丁謂點頭說道。“那此事就如此定了!”劉太后道:“丁相,你去向晏尚書傳哀家的懿旨,讓他即日起先到永安縣皇陵去祭拜一下,為一個月之後的皇家祭祀大典做些準備。”不待丁謂回話。劉太后繼續說道:“哀家睏乏了,丁相跪安吧。”丁謂一聽讓晏殊即日到永安縣皇陵祭拜。心中頓時吃了一驚。目前皇陵亂作一團,怎麼能讓晏殊過去呢?可是他尚未來得及出聲提出異議。太后已經讓他跪安了,這讓他一點辦法都沒有。無奈之下,只有先跪安了。
“太后保重鳳體,微臣告退了!”出了皇宮,丁謂心中碟片。該如何應對眼前的危機。太后的懿旨既然下了。丁謂想不出任何理由阻止晏殊到永安縣皇陵去祭拜。那麼現在唯一地辦法,只有從晏殊身上著手。論起晏殊,丁謂自然非常熟悉。雖然晏殊不象王曾、魯宗道等人那樣脾氣剛烈,敢於公然在朝堂之上與丁謂做對,但是晏殊也從來沒有象其他官員一樣,對丁謂滿口阿諛之詞、屈意奉迎。表面上看起來。晏殊整日裡沉醉在豔詞俚曲、煙花柳巷之中,對朝堂之上三黨之間相互爭執從來不感興趣,可是丁謂卻知道,這不過是晏殊故意做出地表面之象,實際上,晏殊還是比較傾向於帝黨一派的。若是丁謂不預先做些功夫,就這樣貿然讓晏殊前往永安縣皇陵,那麼晏殊回來之後,必然據實向劉太后稟告,到那時候,丁謂和雷允恭費盡做的這些掩飾功夫豈不是全白費了嗎?丁謂想來想去,最後決定,只有從晏殊的籍貫上入手。看看能否以此來打動晏殊。那麼晏殊的籍貫是哪裡呢?前面說過,晏殊是撫州臨川人,也就是現在地江西人。和歐陽修是老鄉。丁謂為什麼會從晏殊的籍貫上打主意呢?因為丁謂是蘇州長洲人,也就是現在的江蘇吳縣人。雖然江蘇吳縣和江西撫州兩上地方在我們現在人看來。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地方,但是在北宋這兩個地方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屬於“南人”。在北宋。只要是黃河流域以南的人都屬於南人。與此相對應,黃河流域的人自然屬於北人。在北宋政壇上有個非常特殊地現象,就是南人北人相互排斥排擠,北宋政壇上很多重大事件就是因為南北之爭引起的。比如後來的王安石變法之所以失敗。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王安石是江西人,屬於南人,受到當時黃河流域的大批北人出身地官員的抵制。最終導致王安石變法失敗。關於南北之爭地起因,老夏在這裡就不詳細描述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查詢一下資料。還回到正題,再說晏殊。當初宋真宗景德元年。晏殊年僅一十四歲,能在朝廷中與千餘名進士比拼才智,一時間無人敢纓其鋒,其才學之高、從品之純。也多為世人所稱道。但是。僅僅因為晏殊是江西人,就遭到了號稱是剛直君子地宰相寇準的阻抑。當時宋真宗要賜晏殊同進士出身,寇準強烈反對,幸好宋真宗當時非常喜歡晏殊,他把寇準叫到跟前說道:“張九齡非江外人也?”宋真宗的意思是,張九齡是唐朝韶州曲江人,以文舉進士而列相位,既然唐朝可用一個嶺南人為相,宋朝給一個江南人同進士出身怎麼不可以呢?見宋真宗執意如此,寇準才無話可說。這件事情表面看起來,是寇準反對宋真宗賜晏殊
同進士出身,其實寇準的舉動中還有更深刻的含義。因為宋制規定:進士中佳者可以進昭文館、史館、集賢館和秘閣,只有館閣中人才有機會得到翰林學士,知制浩的封賜。而北宋的最高權力機關??兩府(中書省,樞密院)缺人,只能從翰林學士知制浩中選用。晏殊少年春風得意,一下進館入閣,加有君上青睞,最有希望長驅直入朝廷中樞,那豈不是打破了北人壟斷朝廷的格局嗎?這是出身於華州下?(今陝西渭南)人的寇準所不能容忍的。他阻止極力反對宋真宗賜晏殊同進士出身,表面上公開搞歧視,實際上是維持趙宋王朝從不用南人為相的體制。要知道,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經宋太祖趙光義兩朝四十多年從來沒有南人位列宰輔的先例,不用南人當政是當時北宋王朝的潛規則。直到宋真宗天禧元年啟用王欽若為宰相,才打破了北宋王朝的慣例。現在,向為南人的丁謂就打算抓住晏殊也身為南人的這一點,欲說動晏殊,讓晏殊與他結成同盟。丁謂領著劉太后的懿旨,來到晏殊的府邸。晏殊連忙擺出看案,叩接劉太后的懿旨。有了樞密使錢惟演的提前通氣,晏殊自然裝作一副對太后懿旨茫然無知的模樣。晏殊行過叩拜大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