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部分(第3/4 頁)
暗中躲藏起來,療傷自救。
杜伏威遭襲,懷疑是遼東軍所為,哪裡還敢前往遼東軍大營,待傷勢好轉,便一路潛行,準備迴轉揚州,與遼東軍決一死戰。
而此時的揚州城,卻是陷入了混戰之中。
杜伏威離去,將軍中大權交到了輔公佑與義子王雄涎手中。此舉也是因為單文英再三勸說的結果。
單文英對輔公佑素來懷有戒心,對杜伏威聽從輔公佑所說親身趕赴遼東軍大營,更是心懷不滿,於是與王雄涎聯手,共同遏制輔公佑。
杜伏威離去的第三日,輔公佑暗中召集部署,將單文英與王雄涎請到了將軍府上,席中突然亮出一份書信,信上血跡斑斑,竟是杜伏威的遺言。
輔公佑面色驟變,當場指責單文英乃是遼東軍的奸細,意圖謀騙江淮軍,將大總管杜伏威騙出揚州後,暗中勾結遼東軍在路上設伏,結果杜伏威當場身死,並留下遺言,讓江淮軍兄弟為其報仇雪恨。
單文英與王雄涎聽罷,不禁目瞪口呆,將那血書搶了過來觀看,依稀是杜伏威的筆體,更是茫然不知所措。
輔公佑當即下令,將單文英抓了起來,押入大牢,同時尋機將王雄涎手中大權搶了過來,號令三軍,要與遼東軍血戰到底,為杜伏威報仇雪恨。
當天夜間,王雄涎察覺到不對,暗中派遣人手,從大牢中將單文英解救了出來,兩人商議後,覺得此事頗有些蹊蹺,遂召集舊部,攻打將軍府,要與輔公佑當面說個清楚。
輔公佑猝不及防,再加上心中有鬼,率領心腹手下連夜逃出了揚州城,趁夜渡過長江,重整兵馬,宣佈單文英王雄涎為反叛。
單文英與王雄涎也誤以為杜伏威已經被殺害,在趕走了輔公佑的勢力後,索性投降了遼東軍,揚州城頭上飄起了遼東軍的旗幟。
杜伏威在闞陵的護衛下,一路坎坷回到揚州,看到的卻是遼東軍的戰旗,哪裡還敢進城,暗中打探才知道單文英王雄涎已經降了遼東軍,更是證實了心中懷疑,竟心存憤懣,兩人偷渡長江,往江寧而來。
此時輔公佑在左遊仙的蠱惑下,重新整合了江淮軍,自稱皇帝,國號為宋,並任命左遊仙為兵部尚書。又派遣使臣,與楚帝林士弘結盟,要共抗遼東軍。
讓輔公佑沒想到的是,在他剛登基為帝后。還不到十天,杜伏威與闞陵突然出現在江寧,頓時讓江淮軍無所適從,更是讓輔公佑感覺到如坐針氈。
雖然單文英王雄涎的歸降,也似乎佐證了輔公佑所言,但他如今已經登基為帝,總不可能再將帝位讓與杜伏威,心中更是懼怕前些時候的暗中密謀加害杜伏威的事情敗露,於是與左遊仙策劃,暗中佈置,竟是要將杜伏威置於死地。
幸好杜伏威多年經營江淮軍,聲望無人能及,儘管輔公佑重新整合整頓,但還是有人偷偷報訊給杜伏威,告知他輔公佑左遊仙已經暗中定計要對他不利,還是趕快逃命得好。
到了此時,杜伏威才明白過來,知道輔公佑左遊仙才是謀害自己的罪魁禍首,但此時大權盡失,悔之晚矣。無奈下,在闞陵等一干忠心將領的護持下,連夜逃離了江寧,徑自前往揚州,徹底投靠了遼東軍。
半月後,遼東軍以謝映登為先鋒軍,單雄信程知節為副手,在闞陵的引導下,率軍五萬,浩浩蕩蕩渡過長江,直逼江寧。
杜伏威與闞陵兩人,原以為再無機會領兵打仗,卻沒想到楊戈根本不在意他的大總管身份,宣佈成立新軍,由原先的揚州軍再加上一部分遼東軍組成,由杜伏威親自為主將,王雄涎單文英兩人為副手,兵發歷陽。
杜伏威兵鋒所指,原本就屬於他舊部的江淮軍紛紛投降,兵不血刃就拿下了歷陽郡,與謝映登兩路兵馬,左右夾攻江寧。
見到遼東軍來勢洶洶,而盟友林士弘卻是畏懼遼東軍的兵勢,擔心引火上身,按兵不動,輔公佑親自領軍出征,與遼東軍決戰。
闞陵在江淮軍中以勇武著稱,平時負責軍紀,有違反者無論親疏一律法辦,因此在江淮軍內威望極高。兩軍對壘時,闞陵直接衝過去,摘掉頭盔向對方大喝,“爾等莫非認不得我闞陵了麼,哪個敢來與我交戰?”
江淮軍眾將士本來就畏懼遼東軍的悍勇,此時又見到闞陵出現在遼東軍中,頓時軍心散亂,甚至當場投降者,不計其數。
江淮軍大敗,輔公佑退守江寧城。遼東軍趁勢團團圍困之,在杜伏威等人趕到後,城內的江淮軍更是軍心渙散,無復昔日之勇。
不過數日,江寧成內發生叛亂,亂軍藉機開啟城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