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部分(第3/4 頁)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日上午,中國東北的心臟瀋陽城,一場空前浩大的慶祝典禮即將在這裡舉行。早晨瀋陽還下著濛濛細雨,就在眾人暗自遺憾天公不作美的時候,到了九點多的時候陰沉沉的天空突然雲淡風輕,很快烏雲散盡豔陽高照。張學良不禁感慨,老天爺都這麼配合,要和我們萬民同慶了。
早在一九三〇年的時候,瀋陽市政府便按照張學良制定的“東北發展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的對瀋陽城市建設的規劃藍圖,將瀋陽市區中央地區建築物全部拆遷掉,耗時數月開拓修建了一座面積廣闊的大型廣場。廣場為正矩形,其中南北長八百米、東西寬五百米,面積達40萬平方米,可容納六十萬人舉行盛大集會,超過蘇聯紅場成為此時世介面積第一的廣場(此時天安門廣場還沒有出現),被張學良命名為“工農廣場”。廣場的北端矗立著雄偉的東北民事議會堂大廈,東北會戰後瀋陽政府在張學良的授意下又在廣場中央建立了一座高大的中華民族英雄烈士紀念碑,碑名由張學良題寫,碑身背面則由張作相潑墨揮毫題字:“從一八四〇年至今,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中華民族各族英雄和烈士們永垂不朽!”紀念碑身兩側裝飾著用戰斧、松柏和旗幟組成的浮雕花環,象徵中華民族英雄烈士的偉大精神萬古長存。整座紀念碑用11000多塊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外表肅穆莊嚴、雄偉壯觀。
工農廣場南端莊嚴肅穆地屹立著中華民族英雄烈士紀念博物館,內設“凌煙閣”(仿唐太宗時期的“凌煙閣”),閣樓裡記載著自1840年以來為中華民族復興事業前赴後繼浴血奮戰和英勇捐軀的各民族英雄和烈士的名字以及他們的光榮事蹟檔案。民事議會堂大廈和紀念碑之間左側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巨型漢白玉塑像,右側是東北第一代統帥張作霖大帥的巨型漢白玉塑像。
慶祝典禮會場便設在工農廣場,瀋陽主街道勝利大道從廣場北部貫穿而過。廣場北面有一片用漢白玉修切的河塘,內設噴泉流水雕塑,潺潺流動不絕。河上並排架著三座白石橋;再北面便是高高聳起東北民事議會大堂的觀禮城樓,城樓前挺立著兩根電動旗杆。此時廣場經過修葺,各個建築外表都用塗料最新噴塗過,可以說是煥然一新。議會堂大廈前巨大的橫標為“東北易幟八週年簪朝鮮勝利收復慶祝典禮”,兩旁的標語東為“偉大的中華民族萬歲!”,西為“偉大的中國人民萬歲!”。
主席臺和觀禮臺設在民事議會堂大廈觀禮城樓上。大廈屋簷下,十二盞大紅宮燈分掛兩邊。靠著城樓左右兩邊的石欄左邊是八面中華民國國旗迎風招展,右邊是八面東北軍軍旗獵獵飄揚。整個會場充滿喜氣和熱烈氣氛,現場各個重要崗位交通要道都已經被數千憲兵和軍警牢牢把守,會場周圍各個制高點都也被東北軍安全部特工控制,張學良再三囑咐過安全工作第一,絕對要萬無一失,負責安全工作的的衛隊團團長劉多荃和瀋陽憲兵軍警司令齊恩銘絲毫不敢懈怠,每一件安全工作都是他們親自過問親手安排的。同時瀋陽郊區兩座軍用機場內四個大隊的戰鬥機將在慶典期間將不停巡邏警戒在瀋陽的上空。
上午十時,熙熙攘攘的工農廣場彙集了從四面八方來的群眾隊伍。會場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人都激動不已,歡樂的交談聲鼎沸般。從早上五點鐘天還沒有亮的時候,就有群眾的隊伍陸陸續續入場了。這一天瀋陽各大商店裡面的國旗和軍旗被搶購一空,人們有的擎著國旗舉著軍旗,有的提著紅燈籠進入會場後,按照預定的地點排列。到了十一時,工農廣場已經成了人的海洋,掎裳連袂、人如潮流。彩旗翻動,猶如像海上的怒濤波浪。此時會場上聚集了超過五十萬東北各地各界各民族群眾,整個會場被擁擠的人群聚集的水洩不通、比肩繼踵。今日瀋陽城萬人空巷,會場群眾其中半數以上是瀋陽市民,另外則是從瀋陽郊區或者從東北各地乘坐火車汽車趕來參加典禮的民眾。工農廣場兩旁的許多建築物上都張燈結綵、旗幟飄揚。會場裡的工人、學生、幹部、市民、城防部隊都舉著臨時趕製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和紅底戰斧軍旗及其他紅旗、紅燈和彩色小旗,會場上真是成了彩旗彩燈的海洋。除了漢族,另外身穿具有民族特色服裝的朝鮮族、滿族、蒙古族、鄂倫春族等東北境內少數民族代表格外引人注目,戴了小白帽的回民同胞舉著綠底白色的星月旗顯得分外不同。會場上五十萬的群眾按照瀋陽市政府工作人員的安排分割槽席地而坐,很有秩序。場區前端靠近勝利大道的設立了四個觀禮臺,上面的嘉賓席是給各民族、各職業代表的。比如優秀工人農民勞動模範代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