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2/4 頁)
在張學良的策劃下提供了一個又一個“獨樹一幟”的方法,11月1日,希特勒在林森的協助策劃下陰謀製造了“國會大廈縱火”事件並且嫁禍給了德國共產黨,以此為開始接下來數年內的德國爆發了一系列事變,使的德國其他黨派都遭到強而有力的打壓。納粹黨逐步在德國取得了統治地位,而且其勢力四面八方擴散進了德國的各個政府部門和軍隊中。黨內對沖鋒隊的清洗,使的羅姆、格利戈爾·施特拉塞為首的最後一批反對希特勒的納粹勢力被徹底剷除。1935年8月7日,德國總統、陸軍元帥興登堡病逝於東普魯士總統府,隨後進行的總統大選中,4700萬選民中43829763票贊成希特勒擔任總統。德國國家新聞局向全國發表通報:德國總統和總理職務合而為一,希特勒將擔任國家元首以及德國國家武裝部隊最高統帥。
1935年9月1日,在紐倫堡舉行的納粹黨代表大會上,希特勒心情特別愉快,他身邊站立著數名納粹黨元老,包括身著筆挺中山裝黃面板黑眼睛的林森。希特勒發表講話道:
“正像世界不能靠戰爭過活一樣,各民族也不能靠革命過活,革命在德國一直是罕見的。19世紀的神經緊張時代已經與我們告別。。。。。。在今後一千年裡,德國將沒有其他革命!”
雷鳴般的掌聲中,希特勒在背後的東北政府大力支援下登上了德國權力的頂峰。
希特勒言而有信,從他擔任德國總理職位以來,他就用手中當時還有限的權力與東北開展了多方面的合作,其中三分之二是軍備研究,另外剩下的基本都是商業貿易。在東北會戰時候,希特勒不顧德國總統興登堡的反對執意通電世界首先宣佈德國支援中國東北政府,譴責日本政府。並且在東北戰事激烈時候,連同東北政府一起對搖擺不定的蘇聯政府施壓,迫使蘇聯不敢出兵東北。
自1930年起,從德國威廉港——中國東北秦皇島這條海上航線一下子成為了世界上最繁忙的交通海上路線。一艘艘德國和東北貨輪來回往返,數以千名的德國科研專家、工程師、機械專家、艦艇專家、航空專家以及軍隊高階軍官、軍事人才和大批的機械裝置來到東北,而大量的石油化工產品、稀有金屬、礦藏工業原料則搭載著返航的輪船去往德國。
1936年6月,是張學良正式接手東北的第八年,雖說經歷了東北會戰,但是此時的東北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可以說是百業俱興。第一個五年計劃已經超額完成,現在已經進入了第二個五年計劃。首先東北一系所控制的領域就由當時的東三省擴大到了北方六省二市,共188萬餘平方公里,人口4200餘萬。經濟勢力更加雄厚,可以說是一日千里騰飛。在一系列有效的宏觀政策控制和廣大東北百姓的艱苦奮鬥,其中僅僅1935年,東北糧食產量就達到8400萬噸,佔全國38。3%;棉產量84。6萬噸,佔全國32。1%;生鐵產量417。4萬噸,佔全國81。8%,鋼鐵產量358。9萬噸,佔全國87。5%;煤炭產量5900萬噸,佔全國62。7%;電力100。5億千瓦時,佔全國48。5%;原油產量877。8萬噸,佔全國99。9%。政府1935年財政收入達到47000餘萬元(法幣),平均經濟增長速度為17。7%。工業總產值達到18。5億美元,現代工業在東北國民經濟中佔33。5%。這是因為東北第一個五年計劃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整個計劃由近500個大中型專案和3700多個小型建設專案組成,在這五年內,全東北共投資施工建設的工程達到6800多個,其中大中型專案439個,大大超過原計劃的188個,許多專案提前完成了任務。
東北的交通運輸事業成就也很大,全東北至於1935年底,新建了24條鐵路,使的張學良“讓東北大中型城市之間都有鐵路直通”的目標勝利完成;而公路的建設也是突飛猛進,在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的時候,東北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公路網,至1935年東北鐵路幹線全長2。2萬公里,公路9。8萬多公里,東北交通之發達冠於全國。至於為什麼東北的交通建設事業這麼飛速,這要感謝日本人在東北留有大批的“開拓團”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這些開拓團主要是日本的平民和流浪武士還有退役軍人等等組成。東北會戰日軍戰敗後,這些日本人全部被張學良下令羈押逮捕,總數大約有40餘萬人。按照張學良的話“咱們也不能養著他們白吃飯不幹活呀”,在張學良的默許下這些日本開拓團被東北的民兵看押下被迫充當勞工修築東北的鐵路公路,東北民兵們對這些不請自來跑到自己國土上“開拓”的日本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