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部分(第2/4 頁)
嚴格保密,致使國軍往往捉摸不透日軍的重點進攻目標,從而導致國軍在很多防衛戰中被打的措手不及。”
本來指望在軍中極有威望且軍事造詣很高的白上將能說出一些“日軍戰鬥力已經大不如前”之類的話來鼓舞在場將領計程車氣和必勝心理,結果純粹軍人思維的白崇禧乾脆利索地實話實說,這讓蔣介石嘴角立刻浮現出了濃有的陰霾。
“日寇固然有白副總長所言的四個優勢,但同時也有兩大弱點。”鴉雀無聲的會議廳內朗然響起了龍雲峰的聲音,一下子把眾人的目光都吸引到他的身上。
“龍副軍長說說看,日寇的兩個弱點在哪裡?”行營主任陳誠上將略迫問道。
“第一就是‘疏’,目前日軍侵佔的我國國土面積已經超過了其日本列島本土,在華這區區四十餘萬日軍要防守如此大的佔領區且面對國軍隨時可能的反攻,兵力配置上自然稀疏短缺、捉襟見肘。因此每次行動都只能割肉補瘡地相對集中兵力而很難調動大兵團作戰,這個月中旬的靖江之戰即說明了這一點。靖江距離日軍佔領的要地江陰、南京都極近,其軍事意義不言自明。可面對我軍兇猛的進攻,日軍卻一直基本沒有從京滬等地抽調兵力馳援,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日軍在華東戰場的後備兵力已經接近枯竭,若貿然從京滬重地抽調兵力北上,那就無法抵擋皖南國軍各部的攻勢了;第二則是‘短’,由於日軍從本土到中國大陸之間的海上運輸補給線遭到我東北邊防軍海軍潛艇部隊的嚴重破壞,致使在華日軍的物資消耗一直得不到保障,儘管對佔領地進行敲骨吸髓的搜刮,但也只能勉強做到非作戰狀態下的收支平衡,所以在與國軍的交戰中日軍基本都抱著速戰速決的念頭而很難做到長久消戰。”龍雲峰越說越神采飛揚,直讓蔣介石和在座將領紛紛頻頻點頭。
“既然龍副軍長分析的如此透徹,又把日寇的虛弱本質洞悉的如此真切,那不知道你有何破敵良策?”軍政部長何應欽上將不動聲色追問道。
龍雲峰正欲陳述,倒有人先行開口了,“我認為,破敵之策即是抓住日軍兵力稀疏和不能久戰這兩個弱點實施‘以己之長擊其之短’的戰術。”那人聲音不高且語氣平淡,但卻一字一頓、字字珠璣:“具體做法就是——堅韌對強,伏兵破利;絕其補給,斷其後勤;靈活機動,蠶食敵軍;統一軍令,嚴保軍密。”
頓時所有人的目光都罩向了這個身穿灰布軍服、眉目平淡神色清鬱的青年將領。龍雲峰也暗中驚奇不已,因為對方戰法和他簡直是不謀而合,把他心裡原本想說的基本上都說了出來,“警鐘老哥,他是誰?”
黃顯聲也目露欣賞讚許之色:“第十八集團軍二〇一師師長,林彪。”
龍雲峰和林彪的話讓蔣介石心懷大開,從這兩個青年將領的陳述中證實了自己準備的這次重返國都的大反擊戰並不是空中樓閣,尤其林彪最後八個字中的“統一軍令”更加是說進了一直為全國各地部隊對中央號令陰奉陽違各自為政這個大問題而煩惱頭疼不已的蔣介石的心坎裡。雖說心裡巨石落地,但他心裡還是有一縷隱隱的遺憾:這兩個傑出的青年將領居然一個都不是自己中央軍嫡系的,多少讓他有點沮喪。
“我擬華東戰區以十五個主力師旅至三個集團軍的不等兵力組成若干個戰役進攻叢集對預定方向之日軍進行輪番短促交相突擊。”軍委會作戰組組長劉斐中將終於丟下了一顆秉自最高當局意願讓各方猜測都塵埃落定的重磅炸彈,“此次反擊作戰行動總代號為‘天回’,作戰目的在於逐次大量消耗華東戰區日軍的有生力量並收復國都清除汪偽政府。軍委會命令,以在座諸位的部隊為主體的參戰各部分為六個突擊叢集。”劉中將打住話向佇立在身邊的幾個少將級參謀軍官點點頭示意了一下,立刻一個個密封好的牛皮紙信筒紛紛被髮到了在座各將領的手中。
“諸位各自部隊的具體任務俱在其中,這次華東反擊戰指揮事務交由德鄰和顧總司令負責。”會議的最後,蔣介石一錘定音宣佈了這次反攻南京戰役的最高指揮官為李宗仁上將。至於為什麼不選在淞滬會戰中身先士卒且勞苦功高的陳上將,其原因眾人都心知肚明:陳誠雖說軍政治理能力都不錯,對蔣介石和黨國也是忠心耿耿,但其指揮大軍團和日寇作戰以來基本都是勝少敗多。這次反擊會戰事關南京能不能被收復,其意義之重大不言自明,蔣介石自然要保證能一舉成功。
“日軍在南京以及周邊地帶的防衛部隊除了南京屠城的元兇第六師團和第十六師團外,還有號稱‘鋼軍’的第五師團、第十師團等共七個師團和旅團的部隊,總兵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