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部分(第2/4 頁)
飄揚著戰斧軍旗的貝爾德火車站上,在車站東北軍士兵們雷動般的歡呼聲中,一輛輛渾身黑白斑斕紋路交錯的“雪虎”主戰坦克(即“東北虎…2”主戰坦克)、“雪豹”88毫米坦克殲擊車(自行反坦克炮)、德式“突擊虎”380毫米自行突擊臼炮、新式“雪狼”防空裝甲車、新式“雪狐”半履帶式彈藥運輸車以及老式的“野牛”100毫米自行突擊炮源源不斷地從軍列上解除安裝下來準備開赴戰場,現場的東北軍裝甲部隊軍官們個個喜上眉梢。為了適應蘇聯戰爭的地理環境,新生產的東北軍戰車不再噴塗以前的墨綠色偽裝迷彩油漆,而是噴塗由白色紋路、灰色紋路、黑色紋路交錯的雪地偽裝迷彩。
同新式坦克一起抵陸續達戰場的還有北路集團軍群第35軍的第260機械化步兵師(師長張嘉睿上校)、第263機械化步兵師(師長吳俊壘上校)等部隊,由於軍長舒少將還滯留在迪化因此第八集團軍總參謀長卞小進上校暫時接替指揮權。
當天下午三時,卞總參謀長從託木斯克機場改乘一架“夜鷹”運輸直升機飛赴貝爾德,前往新建的第35軍前線指揮部,卞上校描述道:
“我先從蒙古烏蘭巴托乘坐一架‘鸕鷀’運輸機到了託木斯克,再乘著一架直升機飛往貝爾德,全程時間長得令人難以接受。先穿過了茫茫蒙古大草原,再越過西伯利亞荒無人煙的沼澤地和崇山峻嶺,我這才到達了前線。這裡距離東北本土將近3000公里,距離最近的西疆自治區也有1000多公里,我對我們的軍隊在如此遙遠的地方進行這樣一場戰爭有了一個清晰的概念
直升機盤旋在貝爾德火車站上空的時候,下面的場景讓我吃了一驚又十分激動。整個村鎮的地面都已經被我們新式的‘雪虎’坦克、‘雪豹’坦克殲擊車、‘突擊虎’自行突擊臼炮的雪地迷彩色給覆蓋了,大約超過五百輛的新式坦克即將投入了戰役,如此強大的力量勢必能給蘇軍一連串的重創。最終的勝利必將屬於我們。”
川流不息的軍列不但給前線部隊送來了新式武器,還特地從東北本土運送來了一百多噸東北特產——烏拉草,分發給前線東北軍士兵們。烏拉草曾經和人參、鹿茸並稱為東北三寶,是生長在中國東北地區和蒙古東部地區的特產。將烏拉草墊在軍靴裡面可以保暖吸汗,有效地防止東北軍士兵們在寒冷泥濘的戰壕中凍傷足部或者得上腳氣病、戰壕足等疾病。
在貝爾德的鎮東和鎮西平原上,卞上校分別看到了東北軍炮兵部隊總司令吳克仁中將和副總司令鄒作華中將,而在他們的面前,都氣勢恢宏地橫臥著一座高聳入雲般的超級戰爭機器。這讓卞上校、張上校、吳上校等一干第一次見到這個巨大得駭人的超級武器的將領們、官兵們都目瞪口呆地倒吸了一口冷氣。
“各位,這就是我們東北產的德式‘多拉’超級巨炮!”吳中將眉飛色舞地介紹道。
瞠目結舌的官兵們屏住呼吸,用畏懼的目光仰視著這兩座龐大得雄偉壯觀、氣勢磅礴但又近乎駭人聽聞的超級巨炮,如果說“雪虎”主戰坦克是一頭頭雪地猛虎,那這兩座“多拉”超級巨炮筒直就是一頭白堊紀的霸王龍。大片88毫米高射炮、40毫米雙聯高射炮、12。7毫米四聯高射機槍在它的身邊圍繞成了一片防空炮火的樹林,低空中還不斷有武裝直升機在巡視警戒著,而地面上則特地調撥來了一個機械化步兵團和一個裝甲營以及大量的憲兵、軍犬護衛著。上千名炮兵、工兵和幾十輛起吊車、起重機像一群群渺小的螻蟻般不斷地將巨炮的各種零件起吊安裝上去。由於“多拉”巨炮過於沉重,所以不得不全部拆卸成零件用專列運輸到前線。整個大炮由德國克虜伯軍火公司設計,巨炮口徑800毫米,全重1350噸,全長42。9米,高12米,猶如一座巨大的鋼鐵城堡。炮彈的尺寸資料也是聳人聽聞的,每顆穿甲炮彈重達7。1噸,每顆高爆炮彈的重量為4。8噸,相當於一輛輕型坦克的重量了。每門“多拉”巨炮都受到戰鬥機、直升機、地面部隊的嚴密保護,畢竟再厲害的巨炮也必須在擁有制空權的情況下才能發揮出作用(“多拉”巨炮不屬於鐵道炮,屬於臼炮。世界上第一門臼炮在1377年由中國軍隊的工匠製造出來的,口徑210毫米)。
“吳將軍,貝爾德距離新西伯利亞城區足足有三十公里,巨炮能打到那裡嗎?”卞上校問遭。
…多拉’巨炮的射程為28至47公里,整個新西伯利亞城區都在炮彈的轟射打擊範圍內過不了幾天,城內的蘇軍就會嚐到我們巨炮的滋味了!”吳中將信心十足地道。
由於“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